防护林

生物科学2023-02-03 12:42:37百科

防护林

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见彩图)。它是中国林种分类中的一个主要林种。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

格网状防护林 宁夏水土保持防护林

由天然林和人工林分所组成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植物群体在其生长、形成过程中进行着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其间除了建造森林生物量自身,并为人类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和副产品外,又以其与环境因素间的依存关系,对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产生着深刻的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防护林这一林种就是人们运用森林对环境特有的有利影响,通过配置和营造森林,以及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的防护功能还涉及到丰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旅游和疗养领域。

沿革

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对森林的多种防护功能早有认识,在2500年前已提出过要保护森林,禁山泽,防止水土流失。南宋淳佑三年(1243)魏岘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为古书中较早、较系统阐述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的一部著作。清末梅曾亮所著《书棚民事》中,则描述了山地开荒之害,特别是较详尽地阐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风沙地区的人民多运用造林种草来防风固沙,以保障农田生产。19世纪初,俄国一些学者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营造了防止干旱风,保障农田生产的草原防护林,并首先建立试验研究站开展农田防护林的科学研究工作。此后,美国西部防护林计划,苏联欧洲部分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中国在1949年以来规划营造的东北西部、内蒙东部防护林等的实施均证明,这些已营造的防护林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1978年11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开始兴建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它涉及到11个省(区)的范围。

林种和体系

根据特定的防护目的,防护林在配置和经营措施上各有特点,可区分为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草原牧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等林种。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或一个流域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们生产活动情况,在当地发展生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田边、道路、水利设施和居民点四旁植树,与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各林种的布局配合,合理规划配置并形成防护林的综合体,即称为防护林体系。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林种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协调,在林分的形式上可以林带、片林、林网相结合,乔木、灌木、种草相结合。各个林种要相互补充与完善,使防护林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因为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多是明显的(如水土流失、风沙,干旱风等),所以为此规划的防护林体系多以某一林种为主体。如水土流失地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在风沙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结合其他林种,构成当地的防护林体系。为了提高防护林体系的总体效益,在规划配置上要考虑以最小的林业占地面积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因此,应确定合理的防护林覆被率。一般在平原农地或草原牧场,覆被率为5%~10%为宜;在山地丘陵区,一般不宜小于30%。而且,要注意防护林体系内各个林种空间分布上的均匀、合理性;在防护林林分树种组成结构上,除了考虑各组成树种生物学的稳定性外,应发挥其最大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调节径流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当地立地条件(指影响林木生长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的总称)和适生植物的种类。中国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树种组成配置上明确提出草类、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原则。一些环境条件较好的农区、沿海地区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防护林体系的树种组成和经营有向多层次、多形式、多目标发展的趋势,以便充分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如强调农林混作,泡桐与粮食作物间作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混作,以及同牧草栽培结合等。这种立体林业的防护林体系,既可发挥植物群体相互依存,克服不良条件的影响,提高其防护效益,又可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参考书目
  1. 曹新孙主编:《农田防护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83。

参考文章

  • 茶园如何种植防护林?经济作物
本文标签: 防护林  fanghuli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