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史

生物科学2023-02-03 10:14:36百科

中国运河史

因大规模航运的需要,中国自春秋起历代相继开凿人工运渠。它们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按运渠发展的规模、技术水平以及所在地区等的不同,可分为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

自夏代至秦统一全国(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以春秋战国开渠较多,各国多在境内开较短运渠。如吴除开邗沟外,于太湖流域开渠,沟通江湖;齐沟通济水和淄水;楚沟通汉水、云梦、洞庭以及江淮;魏开鸿沟,沟通黄淮;秦于成都平原开二江。这些运渠通常兼有灌溉之利(图1)。

图

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公元前486)运渠,吴为了用兵开渠沟通江淮。后四年又开菏水沟通黄淮,这是邗沟运道向北延伸,以便军运与晋国争霸。邗沟以南,长江南岸吴还开了自吴国首都苏州至长江的渠道;更向南,吴越用兵也有水道通杭州湾。此外还有人认为(证据尚不充分):吴楚交兵,在开邗沟以前,吴还开中江运道,自太湖西通长江;楚开长江经巢湖,沟通南、东两肥河至淮水的运道,到三国时成为要道。

战国魏自公元前361年起,引黄河水开鸿沟,南通淮水各支流,东通济水、泗水,构成中原水运网。通泗水的是古汴渠,为隋以前重要运道。经过上述各运道,已可能自钱塘江北通黄河和济水。这时黄河北通海河水系,因此也通海河。

秦汉时期

自秦统一六国至东汉末(公元前221~公元220)。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后代成为通向岭南的要道;西汉建成东西大运河,自长安可通长江至珠江或通太湖及钱塘江;东汉晚期修成南北大运河,可自滦河通长江、珠江或太湖、钱塘(图2)。东西及南北两大骨干构成了以后中国运河的基本布局。

图 东西大运河

秦都关中可由渭水、黄河、鸿沟水系,组成东西向水运。西汉初每年漕运粮食入关中不过数十万石,至武帝时经营西北,漕运量增至三四百万石(西汉一石约合今两斗),最多至六百万石。渭水弯曲宽浅,航运滞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沿终南山麓,自长安北引渭水另开漕渠,东入黄河,航道直捷,三年得以完工。至此,漕渠、黄河(由潼关至郑州北)、狼汤渠(见鸿沟)、汴渠、泗水(徐州至淮阴段)、邗沟、江南运河构成了东西大运河,长约四千里。

东汉初由首都洛阳开阳渠入洛水通黄河,亦通江淮。当时关中残破,首都供应更多地仰仗江淮,这条水道显得更重要。

南北大运河

东汉末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北征袁尚和乌桓。自黄河向北于建安九年至十一年(204~206)开白沟(见永济渠)、平虏、泉州三渠,串通海河各支,再向东开新河通滦河。这样避免了渤海海运风险,由滦河通黄河,南可至钱塘江,构成了南北大运河。但实际通航远不如东西运河。建安十八年曹操经营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根据地,又开利漕渠自邺城引漳水至馆陶南面接白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魏篡汉至隋政权的建立(220~581),南北长时期分裂(西晋曾短暂统一),江淮间常为主要战场,切断了东西及南北大运河。各自分立的政权都想扩大势力,统一全国。南人长于用水师,征战时往往开运渠辅助原有水道;北人南讨亦必训练水军,开运渠。这些渠道多半是临时性的,不久即毁。南方多河流,为了利用通航,常建堰埭等渠化建筑物。

江淮和黄淮间运道

三国孙曹交兵,由于邗沟南段的残破荒芜,多走由颍水、涡水入淮,经合肥巢湖至长江水道。东晋以后邗沟多次整修改道,并开通扬州至今仪征的分支,邗沟又成为主要运道。

在淮水支流汝水、颍水上三国魏曾开贾侯渠及讨虏渠,不久即废。黄淮间或走汴渠、鸿沟,或由泗水北通济水入黄河,都需要临时修浚。东晋曾沟通汶水和泗水,重开洸河;后又于泗水西面(在今山东南部)开桓公沟三百余里,沟通泗、汶、济水。

长江流域运渠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为了避免长江航运的风险,开句容东南至今丹阳县西的破冈渎,漕运可由太湖通秦淮河至建业(今南京),渎上为了跨越山岭,拦河修成14处堰埭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渠化建筑物。船只过堰需要升船设备,是升船机的雏形。西晋时曾从汉水开渠直通江陵再东通湘水。

南方河流的渠化

东晋时除一些运河,如邗沟、江南运河及杭州至今宁波的浙东运河都建有拦河堰埭外,一般中小河流上也多建有堰埭。到南北朝时,河流上公私堰埭有增无减,船只过埭都要收费,形成了一种苛捐杂税。梁武帝曾下诏清理,禁止随意增建。过埭用牛拖的叫牛埭。

隋至北宋时期

自隋开皇元年至北宋靖康二年(581~1127)。隋唐以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为中心,改建秦汉时期的两大骨干运河,以控制东北及东南各地区,并吸收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淮地区的财富。北宋都开封向四方开渠通漕运。这一时期的运渠数量、规模以及停泊港、码头和渠道建筑物的质量、工程技术水平、管理维修制度、航运的繁盛等各方面均超过前代。

两大运河的改建及扩建

隋开皇四年(584)开广通渠是西汉漕渠的重开。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亦称汴渠),同年拓宽邗沟,大业四年由黄河开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再后二年整修江南运河。这样自长安由广通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水、邗沟,过江由江南运河可至杭州,成为东西大运河的新道。它和旧道不同处,除扩建各段外,还以通济渠直接入淮代替古汴渠由泗入淮。自今北京经永济渠、黄河、通济渠等同样可至杭州,成为南北大运河的新道。它以永济渠代替了旧道的白沟等渠,北端改在涿郡。由这两大运河和天然水道可以南至岭南,北通辽海,西至川陕。唐代更自长安开升原渠西至宝鸡通千水。平时自江淮每年向长安、洛阳漕运食粮三四百万石(唐石约合今6斗)。

北宋运渠

北宋都开封,有汴渠东通江淮,西通黄河,再由黄河北接永济渠;东北有通今山东的广济河;西南有惠民河通豫南;东南有蔡河通淮水支流。并曾试开运河自惠民河通汉水支流白河,但未成功(图3。每年从江淮漕运六百万石食粮至汴渠,最多至八百万石(宋石约合今6.6斗)。

图

汴渠南端在泗州(在今盱眙县北,淮水北岸)入淮水,北宋为避淮水风险,还在南岸先后开沙河、洪泽运河、龟山运河等自淮安至泗州。

渠道建筑物

汴渠通黄河口,邗沟通长江口唐代已建有水门(邗沟水门最早建于东晋时)。类似现代船闸的复闸,于984年已在淮阴附近出现,以后在邗沟和江南运河上大量推广,发展成二级、三级以及带有积水池的澳闸。早在东汉已利用渠道旁的湖塘及人工池蓄水接济运道,在北宋时叫水柜。北宋汴渠曾建成桩梢木岸数百里,邗沟段有堰闸、涵洞、石(溢流堰)等七八十处。

南宋至民国时期

自南宋建炎元年至民国末(1127~1949),在诸运河中,以京杭运河最为著名。南宋都杭州只利用邗沟及江南运河漕运。金都中都(今北京)利用白河、卫河行漕。汴渠已淤成平地。元代统一全国,都大都(今北京),为了控制南方并吸收江南财富,先后开会通河、通惠河打通京杭运河。这是隋代南北大运河的裁弯取直,缩短了北京至杭州的距离。由于会通河水源不足,漕运至北京多走海道,并曾试开山东半岛的胶莱河,缩短海程,但未成功。

明永乐时迁都北京,重开会通河,解决水源问题,订立全运河管理制度。以后五百余年由运河南粮北漕,平均每年四百万石(约与今石相等)。由于受黄河决溢的干扰,山东南部至江苏北部段,几次局部改线,至清初黄运分离,仅在清口交叉。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山东,以后海上轮船、陆地铁路运输代替了运河航运,河道逐渐湮废,民国时曾用新法测量全线,提出整修规划,但未实施,只局部通航。

参考书目
  1. 傅泽洪撰录:《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2. 黎世序等纂修:《续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3.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
本文标签: 中国运河史  Zhongguoyunhesh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