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xia tiedao
[外文]:subway
建在城市市区和郊区的一种大型的城市快速客运交通设施。许多城市的地下铁道系统还包括伸出地表的地面线和高架线,并不全在地下,因此又称“城市铁路”,有些国家则称为“城市快速铁路”,但习惯上通称为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的主要设施包括车站、线路、车辆、停驻和维修厂、控制中心,还有供电、通信、给水、排水、通风、消防等附属设施。
简史
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长6000米。1890 年在伦敦开始修建深埋隧道式地下铁道,用电气机车牵引,线路长4800米。其后,1892年在芝加哥,1900年在巴黎,1902年在柏林,1904年在纽约,1927年在东京,1935年在莫斯科,相继建成地下铁道。到80年代初,世界上建成地下铁道的城市已超过80个,线路长度超过100000米的有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7个城市。
中国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969年9月通车,长23600米。北京地下铁道第二期工程于1982年完成,长 16040米。天津于70年代初建成了6500米的地下铁道。
特点
地下铁道具有安全、迅速、准时、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和对城市无噪声、无废气污染等优点,已成为大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伦敦、纽约、巴黎、东京、莫斯科五大城市地下铁道的客运量占各该城市客运总量的21~62%。此外,地下铁道在战时可起防空隐蔽的作用。但是地下铁道投资大,施工期长,运营费用较高,线路固定而难于调整;在城市公共交通中须同其他交通工具配合使用(见城市交通规划)。
线路
地下铁道线路规划应充分考虑乘客的流量、流向、上下班人流集中的地带,大型文娱体育中心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同城市的其他交通设施和对外交通取得方便的联系。所以,通常都沿着客流量大的城市干道修建。一般认为: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才有修建地下铁道的必要。对于一条线路而言,单向客流量每小时超过 25000人时方宜修建地下铁道。有些国家的地下铁道还同地面的郊区列车联运,例如日本地下铁道首先着眼于解决市中心区的大量客流,又考虑同郊区地面电气铁路接通,实行联运,减少换乘,以满足郊区乘客快速到达和离开市中心的要求。
地下铁道线路的埋设深度应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地面建筑物、工程地质等因素来确定。浅埋比较经济,乘客进出方便,一般离地面10~15米;深埋投资较大,施工也较困难,但对地面正常活动无影响,一般埋深为30~50米。
车站
应保证乘客安全、快速地出入,要求环境舒适,空气清新,气温适度。车站位置应选在客流汇集的地方;出入口可与地面商店、旅馆及其他公共建筑结合布置。现代地下铁道车站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修建大型多层式综合联运站。如上层为地面火车站、公共汽车站、停车场、商场等;地下层同地下街、地下车库等连成一体,便于乘客购物和换乘,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
地下铁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行程较远的乘客。车站的间距一般为1000米左右,苏联为1000~2000米,西方国家为500~800米;在高速地下铁道线路上,车站间距有达3000~6000米的。在各条地下铁道线路交叉或汇集的地方,要设换乘站。
技术发展
世界各国的地下铁道发展到今天,在技术上已有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1)增加快车线路,提高车速;美国旧金山的地下铁道最高车速每小时达128000米,居世界首位,平均运行速度(包括启动、制动和停站时间在内)每小时达72000米;
(2)列车运行、供电、售票、检票等实现自动化;
(3)车厢用铝合金材料制造,以减轻自重;
(4)在区间隧道、车站、车辆上广泛采用消声材料,以降低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