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guo jindai hangkongshi
[外文]:modern history of aviation in China (1840~1949)
中国近代航空史简单介绍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端(1840~1912)、气球、飞艇、飞机、清朝末期的航空、革命航空队、北洋政府时期的军事航空(1912~1928)、南苑航空学校、广东军事航空、东北军事航空、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军事航空(1928~1949)、创建和发展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空战、飞行训练、机械训练、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航空工业、飞机修理、航空工业、民用航空、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民间航空活动、民间航空组织、航空展览会、民办航校、早期的著名飞行、航空模型运动、滑翔机制造和滑翔运动、航空工程教育和研究、航空工程教育、航空科学研究、航空风洞、航空学术团体和航空学术书刊、革命根据地的航空(1828~1949)、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疆航空队、新疆航空训练班、延安航空学校、航空研究组、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张家口航空站、东北航空学校、军委航空局等方面的知识。
引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也有人设计或制造飞艇和飞机。一时出现了不少为祖国创建航空事业的先行者。但当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们的努力难以得到支持。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建立了航空学校和修理工厂,并派学生和部分教官去苏联深造。在国外学习航空的留学生和华侨云集广东。中国航空事业开始兴起。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航空事业遭到重大破坏。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
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端
(1840~1912)
清朝咸丰五年(1855),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英国医生著的《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1881年创刊的上海点石斋画报发表过清末著名画家吴友如的时事画,其中《履险如夷》(图1)画的是气球升空的场面;《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如鲁迅译的法国J.凡尔纳的《月界旅行》、海天独啸子译的日本押川春浪的《空中飞艇》等。
气球
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 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日本购买了两个山田式侦察气球,在武昌阅马厂东兵营操场演放。1908年湖北陆军第八镇、江苏陆军第九镇和直隶陆军第四镇相继成立了气球队。同年10月,湖北气球队参加了太湖秋操(图2)。陆军大学还编印过一本《气球学》。
飞艇
澳洲华侨谢缵泰从1894年起开始研究飞艇,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图3)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
1901~1911年间,曾有一些华侨和留学生从事飞机的设计制造和学习飞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冯如。美国莱特兄弟制造飞机成功后,他深受影响。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9月23日《旧金山观察者报》以头版报道了他试飞的消息,倍加称赞。1910年10月,他又造成一架,试飞十余次(图4)。
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还有谭根。他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图5),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清朝末期的航空
1901~1911年,清朝政府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驾驶飞机和航空工程,同时还有学习其他专业的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制造飞机。1910年8月,清朝政府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由刘佐成和李宝焌试制飞机一架,这是中国官方首次筹办航空。刘佐成和李宝焌是在中国国内建立航空工厂和制造飞机的先行者。李宝焌还是中国航空学术的先导,1910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航空学术论文《研究飞行报告》。他重视各种问题的研究,如风气之力(空气动力)、活机(发动机)、向后焚烧而推前(喷气推进)、螺丝车拨(螺旋桨)等。特别是他对喷气推进理论的预见很有见地。
革命航空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华侨和留学生参加下曾组建4支航空队:
(1)广东军政府飞机队;
(2)湖北军政府航空队;
(3)华侨革命飞机团;
(4)上海军政府航空队。此外,武昌都督府还购买过日本军用飞艇,由早期的飞行家潘世忠主持装配和试验工作,在武昌南湖修建了飞艇库。
北洋政府时期的军事航空
(1912~1928)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
南苑航空学校
辛亥革命后在南京成立交通团飞行营。1913年3月,飞行营调到北京,附设随营教练班和一个小修理厂。1913年9月,正式成立南苑航空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初期使用的是“高德隆”G-Ⅲ教练机(图6)。1919年底,学校改由新成立的航空事务处领导,航空事务处出版的《航空》月刊是中国最早的航空刊物。1921年,航空事务处扩大为航空署,统管飞行训练、机械维修和航空邮运航线等。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 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
广东军事航空
广东航空事业发展较早。辛亥革命后,有不少华侨飞行家从海外带飞机回国进行飞行表演和仿制飞机。1914年,孙中山在他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侨居日本,在日本创办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1916年为配合讨伐袁世凯,曾将全部飞机调到山东潍县,组织中华革命华侨义勇军飞机队。1920年,孙中山大元帅府下设航空局,8月组成飞机队,到1921年航空局已拥有2个飞机队,到1922年有水陆飞机10余架。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广东的革命政府得到苏联的援助。苏联除供给飞机、弹械外,还派出教官协助培养人材。1924年7月,广东航空局在大沙头创办航空学校。1925~1927年,革命政府先后派30余人赴苏联学习航空。1926年,革命政府出师北伐,航空队在战争中起了一定作用。1927年后,广东地方当局改组了广东航空学校和广东空军,1936年它们归属国民党南京政府。广东航空学校从建校到1936年共招收7期正式飞行生,毕业生总计400余人。
东北军事航空
1920年7月东北成立航空处,1922年9月在沈阳创办东三省航空学校。1923~1926年选派飞行员40余人到法国和日本学习飞行。1928~1931年,东北航空学校并入东北讲武堂,先后改名为航空教育班和航空教导队。1923年东北空军改组,由张学良将军任航空处总办(图7)。东北航空学校1926年在秦皇岛办过水上飞机队和东北海防训练班,有2种水上飞机。东北航空处在1925年创办《东北航空》季刊(后改为月刊),1929年出版《东北航空画报》,这是中国最早的航空画报。东北空军实力较强,前后训练飞行员百余人,拥有各式飞机约300架,还培养了一批机械维修人员。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后,东北空军瓦解。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军事航空
(1928~1949)
国民党政府从1928年起开始建立军事航空力量。
创建和发展时期
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军政部下设立航空署,辖4个航空队,有飞机24架。1929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附设航空班。1931年7月,航空班扩编,改称军政部航空学校,同年底迁到杭州笕桥。1930年底航空署迁到杭州,扩编为5个航空队、1个侦察队,有 2个修理厂。1932年缩编为4个航空队,同时设立航空站23处。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空军与日军多次空战。在杭州空战中击落日机一架,在苏州上空,美国波音公司试飞员R.肖特击毙日军小谷大尉后阵亡。1932年9月笕桥航空学校扩大,改名中央航空学校,聘请美国航空顾问团,采用美国式训练方法。学校约有各式飞机90架。1934年将航空署迁南昌,改称航空委员会。1935年又聘请意大利空军顾问团在南昌成立意式飞行训练班,后迁洛阳,称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广东航校改称中央航空学校广东分校。1936年,航空委员会迁回南京,蒋介石兼任委员长,宋美龄任秘书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空军共有35个队,飞机305架,可用于作战的188架。
抗日空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翌日拂晓,中国空军在长江口、杭州湾出击敌舰队,与袭击杭州和广德机场的日本海军航空队相遇,在空战中,第4大队长高志航率所部机群27架分途拦击,击落日军96式轰炸机3架。到8月16日,中国空军3天共击落日机46架。第2大队分队长沈崇海轰炸白龙港日舰,飞机被击中后冲向敌舰,与敌舰同归于尽。苏联政府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前后支援了伊15、伊 16驱逐机和斯勃2轰炸机各一批。中国空军自11月起陆续改用苏联飞机作战。11月中旬,高志航率领首批伊16飞机10余架自兰州飞往南京途中与敌遭遇,不幸牺牲。
1938年1月,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在西北、华北、华中参战。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与苏联志愿队共击落日机62架,中国空军也蒙受重大损失,著名飞行员李桂丹等人牺牲。在南昌空战中,击落日机10余架。1938年2月,中苏混合机队轰炸台湾日军松山机场和新竹电台。同年5月19~20日,第14中队长徐焕升等驾驶2架轰炸机远征日本,飞越长崎、佐世保、福冈等地上空,散发传单后安然返航。1937~1938年共击落日机200余架。苏联志愿空军共有4个大队在中国对日作战,前后牺牲100余人,其中有飞行大队长拉赫曼诺夫和库里申科。1941年美国派志愿队来华,由W.D.鄱莱和C.L.陈纳德招募人员,组成美国志愿大队,绰号飞虎队。在半年战斗中,约击落日机200架。1942年7月,这个队改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
飞行训练
珍珠港事件后,由于器材困难,空军军官学校自1942年第12期起飞行生在中级飞行训练后都送往美国完成高级飞行训练。自1942年春起转到印度旁遮普邦腊河郊外民用机场进行飞行训练,成立分校。
机械训练
军政部航空学校1931年办过机械科。杭州中央航空学校第2期和第4期曾培训机械军佐数十人。1936年,在南昌成立航空机械学校,1939年迁至成都,改名为空军机械学校。到1948年底,毕业生共7000余人。有各类实验室20余个和新、旧飞机30余架。
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空军军官学校迁回杭州笕桥。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国民党空军编成 8个飞行大队、1个照相技术中队、1个侦察中队。在解放战争期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毁飞机190架,缴获189架。
航空工业
飞机修理
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1920年,北洋政府又在北京清河镇建清河修理厂,有职工142人。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这些厂规模不等,有的能仿制飞机、修理零部件,有的只能进行简单修理和配换零部件。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在抗日战争期间除航空工厂内迁外,在后方还设立了不少维修飞机的机构。昆明第10修理厂以原杭州航校修理厂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能进行大修,每月可修理飞机20架。有些修理厂和个人仿造或设计制造了一些飞机,其中著名的有1914年南苑航校修理厂厂长潘世忠自行设计制造和试飞的59千瓦(80马力)推进式(发动机装在后部)飞机,称为“枪车”(图8),机首有一机枪,可算是中国最早自制的武装飞机。1929年,上海虹桥航空工厂饶国璋等仿法国“高德隆”59式教练机设计的飞机,定名为“成功”第一号。
广西航空学校修理厂在1932~1936年期间先后仿造英国阿维安式、卡代特式和626式等大小飞机30余架,参考美国波音P-12式制成195千瓦(265马力)单座驱逐机一架。1932年6月,南京首都航空工厂用南洋巴达维亚华侨的抗日捐款设计制造一架双翼侦察机,先定名为“巴侨”号,后改为“爪哇”号,这是当时中国制造的最大飞机。飞机总重2363公斤,最大时速238公里,最大升限5170米,航程943公里,能带两挺机枪,200发子弹和182公斤(400磅)炸弹,参加设计的有总工程师田培业等。1937年2月, 朱家仁自己设计制造了一架双翼教练机“苏州”号,并试飞成功。
航空工业
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但到1949年前并未建立起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制造飞机的原材料、成品、设备和发动机都依赖外国。
(1)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建马尾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水上飞机(图9),职工发展到300人。1928年改名为海军制造飞机处。这个处克服金属材料的困难,利用国产木料制造飞机,造出的水上飞机机身、机翼、机尾、机桴等的骨架均采用木质结构,大部分是等翼展双翼双桴式,有教练、侦察、轰炸等机型。10余年间不断试制新机,品种较多,但未能成批生产。1922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浮动厂棚(或称水上机库),由上海江南造船所制造成功,曾运到长江上使用。1931年海军制造飞机处并入上海江南造船所。此后比较突出的成就是1933年为“宁海”号军舰设计、制造的一架“宁海”号侦察机(图10),特点是能够折翼,1936年《詹氏飞机年鉴》曾刊载介绍。1937年,海军制造飞机处迁到成都,改为成都第8修理厂。
(2)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1920年4月在广州大沙头设立了航空局和飞机修理厂。1923年3月,杨仙逸从美国运回4架“詹尼”式飞机和一批器材。1923年6月,以“詹尼”式飞机为基础研制成双翼教练机1架。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参加了试飞典礼。根据孙中山提议,这架飞机被命名为“乐士文”号(图11)(乐士文是宋庆龄在美国上学时的英文学名的译音),宋庆龄曾随机试飞。
1927年,这个厂开始设计和制造飞机。制造的飞机都定名为“羊城”号。前后设计制造教练机、驱逐机和轰炸机60余架。这些飞机多用铝合金作机身骨架。侦察机用木梁、木肋,驱逐机则用硬铝方管作翼梁。1934年,广东空军决定和美国公司合办飞机制造厂,厂址选在韶关。1935年8月基本建设完工,定名为韶关飞机修理厂。后改名为韶关飞机制造厂。1936年5月,第一架自己设计的“复兴”号教练机(图12)出厂。共制成“复兴”号飞机4架,又仿制“霍克”3式飞机4架。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内迁昆明,改名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厂址迁至贵阳,同时在昆明留有部分人员和设备,继续制造新复兴甲式初级教练机22架,并仿制苏联伊15式双翼驱逐机30架。1947年,这个厂还仿制北美飞机公司的AT-6式中高级教练机。
(3)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年产能力为60架,1934年10月在杭州笕桥开工。这个厂除修理、装配飞机外,还制造诺思罗普2-E式全金属轻型轰炸机 25架。这是中国第一次制造蒙皮受力的飞机。此后,生产道格拉斯侦察机40架,轰炸教练机20架。1937年9月,工厂迁到武昌,旋即迁云南省瑞丽江东岸的垒允,以后又在缅甸仰光设装配车间,直接装配美国运给国民党政府的飞机,另在缅甸八莫设发动机分厂。全厂职工约1700人。从杭州到垒允8年中,共修理、装配和制造各式飞机200~300架。
(4)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1937年2月工厂建成,总装配厂厂房面积 5000余平方米,规模较大。1936年11月开始修理飞机。1937年4月开始制造飞机。1937年秋,仅装出3架飞机便遭到日机轰炸,工厂被毁。1939年上半年改名为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在四川南川县海孔洞建新厂,全厂职工最多时达1000余人。1939~1944年间共仿制伊16驱逐机3架,改进改型30架;仿制H-17式中级滑翔机30架;制造初级滑翔机6架。
1942~1948年,这个工厂开始设计新型飞机,先后设计“中运”1式、 2式运输机。“中运”1式双发动机中型运输机是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能载乘客8人。1944年10月在重庆白市驿机场试飞成功。“中运”2式是“中运”1式的改进型,结构与“中运”1式大体相同。1948年2月19日,这架飞机在重庆试飞,设计人员有林同骅、唐勋治等,试飞员为陈炳泉。
(5)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这个厂的任务是训练设计制造飞机的技术人员;利用国产材料自行设计和制造飞机。主要技术骨干和设备来自成都第8修理厂(原海军制造飞机处),职工约400人。1942~1943年,工厂仿制“弗利特”F-7教练机15架,“研教”1式双翼木质教练机15架和“大公报”号高级滑翔机 30架。1942~1943年,在苏联“斯勃”3式轰炸机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双发动机下单翼木结构的“研轰”3式轰炸机,设计师是唐勋治。发动机和起落架为苏联成品,自己设计机身、机翼,采用木质构架,外包层为竹蒙皮,并采用胶合工艺。1944年春在成都试飞。1946年4月,工厂员工迁往台中,称台中第三飞机制造厂,从1947年开始制造美国波音 PT-17初级教练机,定名为“初教”1式。1948年2月,第一架“初教”1式试飞成功。到1948年7月共生产110余架。
(6)大定发动机制造厂:1940年,航空委员会在贵州大定县(现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设立大定发动机厂,又名云飞机器制造公司。1945年9月完成两台发动机的试制,通过100小时试车合格。1946年又完成30台。发动机的毛坯除汽缸头、活塞涨圈等由大定厂自己铸造外,其余毛坯和主要大部件均从美国进口。1946年11月在广州等设分厂,1949年初迁往台中。
(7)杭州保险伞厂:1933年秋,航空署器材科长朱霖利用国产材料仿造美国欧文式保险伞(即降落伞)。所用丝绸、绳、带、帆布等都是特制的国产材料,1934年1月试造完成第一具。试验成功后,正式成立保险伞研究制造所。到1937年,每月生产能力已达 100具。在设计和制造上有不少改进。产品种类除座式伞、背式伞、胸式伞外,还有高射炮射击用靶伞、飞机座舱安全带和飞行衣帽等。1938年8月这个所迁到四川省乐山县。从建所到1948年,共制造各种型号伞1万余具。
民用航空
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翌年从英国购买爱弗罗小飞机2架和汉德利·佩奇(24座位大飞机)6架,筹办京津、京沪、京汉和张家口至库伦(现乌兰巴托)之间的民用航线。同年北洋政府国务院设立航空事务处,掌管全国军民航空事务。1922年改名为航空署,购买维克斯·大维梅飞机40架、小维梅教练机35架、爱弗罗504K教练机60架。当时全国的飞行人员不满100人,机场也甚少。
中国最早的民航飞行是京沪线的北京-天津段,1920年4月22日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运载旅客和邮件。1921年6月27日试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正式开航。后因机场设备差,经费困难而停航。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开始筹办民用航空。
(1)沪蓉航空管理处和中国航空公司:1929年5月,交通部成立沪蓉航空管理处,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修建5个飞行场,在上海设立修理厂,买到美国史汀生飞机公司地踹特式上单翼小旅客机4架。航线的上海—南京段1929年7月开航,一年内,飞行15万公里,载客1200人和很多邮件。1930年7月, 沪蓉管理处并入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公司。
中国航空公司是中美合办的,于1930年7月由交通部与美商飞运公司订立合同,经营沪蓉、沪粤、沪平3条航线。沪平线于1933年1月开航,沪粤线于1933年10月开航。1933年11月,沪蓉线全线通航。1935年5月,渝昆线全线通航。从广州到越南河内的航线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条国际航线,于1936年通航,航线总长6721公里。到1947年全公司共有人员近4000人。到1949年,公司有国内外航线27条,连接38个城市,航线总长45868公里;国外航线有香港—昆明—加尔各答线,上海—厦门—马尼拉线和上海—关岛—威克岛—中途岛—檀香山—旧金山线等。公司共有运输机56架。
(2)欧亚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1931年2月,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订合办欧亚航空公司的合同。欧亚航空公司成立于1931年3月,同年5月开航。1933年4月上海—兰州—迪化(现乌鲁木齐)段开航,1934年4月迪化—塔城段也试飞成功。1933~1936年先后开办北平—广州、兰州—包头和西安—昆明航线。这时,公司定期航线约有6080公里,有各式容克斯运输机10架。1943年3月,欧亚航空公司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1949年10月,公司有正、副驾驶员72人,职工2381人,飞机44架。国内外航线有26条,连接22个城市,航线总长33550公里。
(3)中苏航空公司:1939年9月9日,交通部与苏联中央航空管理局订立中苏航运合约,合资组成中苏航空公司。航线定为从哈密经迪化、伊犁到苏联的阿拉木图,长1413公里,在哈密与中国航空公司航线连接。航线在1939年12月5日通航,从重庆到莫斯科行程4~5天。公司有道格拉斯DC-3式民航机3架。1948年合约期满停航。
(4)西南航空公司:1933年,粤、桂、闽、黔、滇五省官商合作,集资设立西南航空公司,购买史汀生小客机4架。1934年5月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线开航,9月广州—海口线开航。两条航线共长1338公里。抗日战争期间停航。抗日战争胜利后复航,1947年停业。
(5)陈纳德空运队:1946年10月,美国人陈纳德取得在中国领空载客运货经营的权利。1947年1月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空运队,一年后又成为直属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民航空运队。陈纳德空运队最初有各型军用运输机25架和小客机数架。通航城市最初只有广州、桂林、汉口、上海、衡阳、柳州、南昌7处, 没有固定航线。后来扩张到东北和西北并设立了几条固定航线。
1949年中国和中央航空公司迁到香港。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代表两个航空公司4000名员工在港宣告起义,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等随同12架起义飞机飞回大陆。之后,大批技职人员回国参加航空建设。
民间航空活动
民间航空组织
1921年5月1日,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22年10月加入国际航空协会,1923年出版《御风》半月刊。1923年2月4日,北京航空学会成立,发行过《航空通报》。广东航空同志会于1925年在广州成立,后改名为广东航空救国同志委员会,有会员2000余人,出版过航空月刊和航空周报。1928年8月,广州、南京、河南的几个民间航空组织开会合并,成立中华航空协进会。1931年日本侵华后,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纷纷建立航空救国组织。1932年4月,上海各界人士发起组织中国航空建设协会。1933年1月,在上海又成立中国航空协会。海外侨胞也关心和支援祖国航空事业,菲律宾华侨捐款赠飞机约30架给抗日的19路军。美国的华侨也成立航空救国会和航空协会等爱国组织。
1933年5月20日,在南京成立全国航空建设协会,直到1936年7月才统一了国内外民间航空组织,改名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发起捐款献机运动。1942年8月开始发行《航空建设》杂志。到1948年,在南京设总会,上海、重庆和16个省设分会,在国外设36处支会。1932~1933年,全国捐款购买飞机24架,其中上海天厨味精厂购买容克斯K-47式全金属战斗机一架,命名为“天厨”号,还有小教练机一架,命名为“天厨”副号。其他国内外捐款购置的飞机约100架。
航空展览会
清朝宣统二年(1910),中国在南京举办大型展览会──南洋劝业会,曾展出过军用气球。1922年天津举办的直隶工业观摩会首次展出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仿制的高德隆式教练机。1929年6月,中华航空协进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开辟航空陈列室,展出仿制的外国飞机3种。
1932年9月17日,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在上海主办中国最早的航空专业展览会。1935年10月,上海中国航空协会展出海军制造飞机处自制的“江凤”号飞机和用国产杉木制成的水上飞机大小木桴5个,还有航空图表、照片等。1944年10月,在重庆开幕的国防科学展览会规模最大,范围较广,展品中有“研教”1 号、“复兴”号、“研教”2号、“研轰”3号和层竹外挂副油箱等。
民办航校
1925年,留学法国的飞行家陈国梁得到菲律宾爱国华侨的支持,选定夏门禾山五通地方为校址,于1928年10月成立夏门民用航空学校,招收华侨子弟训练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华侨组织办起强华航空学校。美国华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伦办美洲华侨航空学校。1932年又在华盛顿州设立航空学校。1933年,旧金山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办过中华航空学校。上海航空协会于1935年10月创办中国飞行社,招收学生,训练飞行。
早期的著名飞行
1914年3月10~11日,南苑航校飞行教官秦国镛、厉汝燕和学生章斌各驾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到保定,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长途飞行。1928年,广东空军的张惠长、黄毓沛、杨官宇合驾一架瑞安 B-5式单翼机“广州”号11月11日由广州出发,经汉口、南京、北平到沈阳,再经天津、上海飞回广州。飞行时间49小时,全程3606公里。
在德国学习飞行的陈文麟于 1929年3月13日驾机从英国出发,经过德国、比利时、法国、希腊、伊朗、印度、泰国、越南等国,5月12日飞到夏门,航程约15000公里。他是成功完成国际长途飞行的第一个中国人。孙桐岗驾驶“救国”号飞机于 1933年6月26日从德国富尔特起飞,经奥地刊、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于7月24日到达南京,29天飞行130小时,航程10000余公里。1935年,留法的曹师昂参加公开长途飞行比赛,越过地中海返回法国,获得奖金。1942年空军大队长衣复恩驾驶道格拉斯C-47运输机飞越大西洋,经非洲、印度、昆明到达成都,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机飞越大西洋。1942~1943年,衣复恩驾机穿越新疆、西藏的“航空禁区”,成功地飞到印度新德里。国共合作时期,广州国民政府航空队的朱慕飞和广东航校第二期的李玉英,是中国国内训练的第一批女飞行员。上海飞行社也培养了一名女飞行员杨瑾珣。在海外较有成就的女飞行员有颜雅卿和李霞卿,抗日战争期间,她们都曾在美洲飞行,为中国抗战作宣传和募捐。
航空模型运动
1913年,《东方》杂志发表了梁宗鼎《飞艇雏形制造法》的文章。1920年11月6日,中国留美学生桂铭新参加美国航空协会主办的模型飞机比赛,获得第1名。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航空修理工厂制造了像真实体模型参加展出。1938年,香港《大公报》和一些文化教育团体先后举办过2次航模比赛。 1941年起,国内各地开始有航空模型展览、表演和比赛。1948年7月9日,在南京中央大学操场上,中国第一个线操纵喷气模型飞机试飞,平均速度约为127公里每小时。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航模技术的单位有中国航空模型研究会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模型研制会。
滑翔机制造和滑翔运动
近代滑翔在中国出现较晚,是从自造滑翔机开始的。1931年,天津市河北汽车学校隋世新和朱晨使用国产材料,造了一架滑翔机,这是中国最早制造的滑翔机。1935年,《大公报》用“救国飞机基金”的部分捐款,购买一架德国高级滑翔机,命名“大公报”号,1939年8月,由韦超在成都、重庆等地驾驶表演。1941年在重庆成立中国滑翔总会,提倡滑翔、航模和跳伞运动。它先后在各地成立滑翔分会、滑翔俱乐部、滑翔站,并举行了一次滑翔机模型展览会。还办了2期滑翔训练班。1941~1943年间,举行过从500米高山坡弹射起飞,在空中滑翔,飘过嘉陵江等活动,1942年在重庆建成中国第一个跳伞塔。
航空工程教育和研究
中国自办的航空工程教育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是派员赴外国留学。1917年回国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和王孝丰是清政府派遣的最早的航空工程留学生。30年代初,公费和自费到各国学习航空工程的人士逐渐增多。30年代后期,出国学习航空的约有70人。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航空委员会多次派出实习生或留学生到美国或英国的工厂、学校学习,总数近千人。
航空工程教育
中国最早训练大学程度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海军飞潜学校。1918年3~4月,福建马尾海军学校附设飞潜学校,专业分为飞机制造、造船和造机3科。飞机制造科有一届毕业学生,共17人。1934年夏,清华大学在工学院机械系设置航空讲座,同时在四年级设航空组。1936年,航空组第一届学生毕业。1938年,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成立航空工程系。1938~1949年,清华航空系毕业生总共不到200人。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创设航空工程系,初时只设航空机械特别班,招收各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航空课程一年半,实习2月后毕业,共办了3班,先后毕业学生33人。1935年秋,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学院自动机工程组内增设航空门,到1942年夏,共有7届毕业生72人。1940年设立重庆分校,1942年增设航空工程系,从重庆到上海,9班航空工程系毕业生共180余人。天津北洋工学院于1935年创办航空工程系,到1949年共有毕业生100余人。1938年,西北联大改名为西北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航空系迁走后,西北工学院继续办航空系。浙江大学到1944年夏开办航空系。1948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不到10人。此外厦门大学(1944)、四川大学(1945)、云南大学(1944)也开办航空系,有少量毕业生。当时的航空系科规模很小,不设专业,高年级时有的分为飞机、发动机或空气动力学3个选课方向。本科学制4年,专科学制2~3年。
航空科学研究
1936年底,北平清华大学成立航空研究所,由顾毓琇和庄前鼎分任正副所长。1939年,研究所迁到昆明。清华大学研究所在昆明设计和建造五尺小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高空气象、结构和材料、直升机和滑翔机设计制造等项研究。所写论著和研究报告共108篇,其中4篇曾在国外杂志发表。
1939年7月7日在成都成立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下设器材、飞机和空气动力3 个组,1941年8月扩大并改名为航空研究院,分器材和理工2个系并附设飞机试造场和机工场。研究人员分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和佐理员 3级,另外还聘请名誉职称的“委托研究员”11人,其中有英国学者李约瑟、留美教授钱学森。1939年7月到 1946年1月间,研究员、副研究员最多时有41人,佐理员66人。
研究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器材研究制造,用层竹制造的飞机外挂副油箱是一项成功的研究试制工作,试成后共造各种容量的副油箱 1万多个。研究院在飞机设计试制方面的成果有:
(1)“研教”1型双翼木制机身、机翼教练机;
(2)“研教”2型(图13)竹、木复合结构单翼机:蒙皮全用层竹,其余结构全是竹、木复合结构,属于半硬壳式;
(3)“研教”3型单翼机:采用V型尾翼竹木复合结构;
(4)滑翔运输机:可载3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和驾驶员2名,整机除起落架、仪表、操纵系统外,全部是竹木复合结构。1948年,朱家仁在昆明研究试验直升机,制成了“蜂鸟”号双旋翼共轴式直升机甲型和乙型试验机各一架。
航空风洞
1934年,航空委员会从意大利购买航空风洞,交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使用。风洞(图14)直径1.2米,收缩比为5,风洞气流速度为55米每秒。1937年抗战开始,将风洞设备运往重庆。1942年秋,重庆中央大学利用原有设备配制外壳,建成1×1.5米2木制直流式风洞。
北平清华大学于1936年建成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的风洞,试验段剖面为圆形,直径1.5米,风洞最大直径为3米,外壳分19段,可以拆运。1936年4月开车试验。清华研究所成立后筹建更大的风洞,地点选在南昌,1935年夏开始设计,1937年底建成。风洞为回流式,圆形剖面试验段的正常直径为4.57米,可以缩小到一半,也可放大到6米,最大气流速度约为58米每秒。1938年3月,风洞被日军炸毁。1947~1948年清华大学在北平又设计建造铁壳风洞,椭圆形剖面试验段的尺寸为0.762×1.016米2,气流速度约40~50米每秒。成都航空研究院有2个风洞。第一个是单回流式木结构,开口式椭圆试验段尺寸为2.1×1.5米2,收缩比为5,最大流速67米每秒。第二个风洞相似而略小。
航空学术团体和航空学术书刊
中国航空工程学会是中国第一个航空学术团体,由国民党政府的航空技术人员发起,1934年4月1日在杭州成立,会长钱昌祚。第二次会员录上共有78名会员,成立后未进行学术活动。
1949年以前,中国出版的航空书籍和小册子约共有1500~2000种,其中有学术性的,也有普及性的。1933~1940年间,商务印书馆发行《航空丛书》11种共12册。1949年前,中国的航空期刊大约有80余种,但多数发行期不长,印数也较小。
革命根据地的航空
(1928~1949)
革命根据地的航空建设分4个时期: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创办了广东航空学校,培养了一批航空干部并选送30余人去苏联深造。1928年,党中央又将在苏联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转到苏联的陆海空各军事学校学习军事,去空军院校学习的有王弼等10余人。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的一架双翼双座“可塞” O2U-4型侦察机为革命根据地赤卫队员俘获。飞机驾驶员龙文光参加了红军。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成立鄂豫皖航空局,飞机命名为“列宁”号,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同年,在新集等地修建了机场。“列宁”号飞机(图15)由龙文光驾驶,曾飞豫南固始、潢川一带国民党政府区侦察。1931年11月,在黄安(今红安)战役中,“列宁”号曾挂2枚55公斤(120磅)炸弹,轰炸了国民党军指挥所。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一军团主力攻占福建漳州,在漳州机场缴获国民党摩斯式教练机一架。这架飞机经过修复后曾飞临漳州上空撒布传单。这是中国红军的第二架飞机。
抗日战争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航空事业,从抗日战争初期起,便进行了技术培训工作。
新疆航空队
1937年5月,李先念等率领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的一部分到达新疆。中共中央决定派43人去新疆省办的航空队学习航空,分两个班,一个班学飞行,另一个班学机务。1938年2月,正式加入新疆航空队。这是革命根据地培养的第一批数量较多的航空干部。
新疆航空训练班
1938年8月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毕业的王弼、常乾坤被中共中央调回,9月到达新疆乌鲁木齐(原名迪化)。1938~1939年又相继调回在苏联奥伦堡第三航空学校毕业的李凡、王连、王春和刘风。中国共产党新疆办事处将学过航空的人员组成航空训练班,由王弼、常乾坤任教,讲授航空理论课。开学时仅有5人,以后扩大到12人,于1940年12月结束。
延安航空学校
1941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军委航空学校,对外称第18集团军机械工程学校,校址设在安塞县城西侯家门中学旧址,学员约100人。1941年8月,合并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航空研究组
1943年11月,军委总部成立航空研究组,正式名称为中央军委作战部空军组。这个组在1944年完成了延安机场的扩建工作,建成2000米砂石跑道。
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日本投降后,革命根据地的航空事业进一步获得发展。
1945年8月20日,汪精卫政府空军的一架运输机“建国”号,由蔡云翔、于飞等驾机飞到延安机场宣布起义,随同起义的白起等从地面进入解放区。1946年6月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上尉参谋刘善本等驾驶B-24轰炸机,飞抵延安宣布起义。从此增加了革命根据地的航空力量。
张家口航空站
1945年9月,八路军总部组建张家口航空站(晋察冀军区航空站),接收张家口、张北、灵丘等机场、航空器材、航空油料和日本空军战俘以及 2架飞机。主要任务是管理机场,进行人员培训,保管飞机、航空器材和油料。
东北航空学校
1945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凤凰城、桥头等地接收了一些航空器材和日本空军的一个飞行大队。11月成立了航空委员会,12月成立航空队。1946年初,开始筹建航校,收集到30余架飞机,建立了临时修理厂。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航校1946年11月迁至东安(现密山)。当时航校只有初、高级教练机,采用2阶制完成对学员的飞行训练,3年多时间共培养出各类航空技术干部500余人。1948年,东北航校机务处进驻沈阳,建立了东北航空总厂,下辖6个工厂和器材总库。
军委航空局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军委下设航空局,负责筹建空军。
- 参考书目
- 钱昌祚著:《三十年来之中国航空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周年纪念刊,南京,1946。
- 刘佐成著:《中国航空沿革纪略》,飞行杂志社,南京,1930。
- 厉汝燕著:《世界航空之进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上海,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