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engshihua
[外文]:urbanization
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
从历史和当代城市化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愈发达,城市化程度愈高,城市在地区以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大,城市中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也愈复杂,对城市规划,乃至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的需要愈迫切。
城市化简史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产业革命前的城市化
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导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在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人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发展比较缓慢。在农业发达、交通方便地区的政治活动中心,历史上曾建立过大城市。如公元1~2世纪的罗马城有百万以上人口;中国西晋时的洛阳城,隋唐时的长安城,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城,已有数十万乃至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因战乱、政治中心转移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等,历经兴衰。 例如7世纪时,罗马城人口曾降至 3.5万人。总的说来,凡是政治稳定、农业生产发达时期,城市繁荣,人口增加;凡是战乱频繁、农业生产衰退时期,城市就凋敝,人口就减少。
产业革命后的城市化
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城市人口高速度增加。1851年,英国居住在各大城市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5%。美国在1790~1890年的100年中,城镇数目由24个激增至1348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1%上升到35.1%。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800年的3%上升到1900年的13.6%。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在加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长,都是空前的。据估计,1925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约21%;1980年增至17.2亿人,占39%以上。世界各个地区工业发展程度不同,城市化程度差异很大。在较发达地区,包括欧洲、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苏联,1980年城市人口为7.8亿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6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260美元。其中,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82.7%,英国──88.3%,联邦德国──86.4%,比利时──95%。这些国家农村生活水平已与城市相似,城市人口已达饱和程度。在发展中地区,1980年人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仅 560美元。这类地区的许多国家,大部分人口在比较贫困的农村,但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这类地区1982年城市人口达 9.5亿人,占总人口的29%,多数国家城市化程度已较高,而工业化水平并不高,显得很不协调(见表)。
表中资料来源为美国人口咨询社,包括人口在20万以上的全部地理政治实体和不论人口多少的联合国成员国,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工业化水平的参考指标。表中所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由于各国划分城市的标准不同,因此只能看出大致趋势。
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同生产力发展和工业化同步进行,是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各个国家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也就各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城市化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国家。
中国历代王朝建设的城市体系,形成统治的网络,这些城市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入侵以后,中国沿海、沿长江和东北地区扩建了一批城市,如广州、 上海、 青岛、天津、大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这些城市中工业、商业、金融业发展起来,它们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尽管如此,中国到1949年城镇人口仍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6%,城市化水平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和建设的发展,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城市,如石家庄、 大同、 太原、包头、郑州、武汉,株州、 茂名、 洛阳、西安、兰州、白银、成都、昆明等。其中,有的是在原来人烟稀少的地方平地建立起来的,如白银、茂名;有的是原先属中等城市,现已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如太原、西安、兰州、成都等。从1949年到1957年,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长到9949万人,增加72%;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上升到15.4%。自此以后,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进程。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城市内部提供大量后备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同时,农业发展缓慢,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统计口径的变动,提高了设市建镇的标准,撤销了不少城镇的建制,因而城镇人口增长比较缓慢,由1957年的9949万人增长到1981年的 13870万人(指有市镇建制的城镇中的非农业户口人口)。
80年代初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和从事各种非农业的个体劳动,1985年全国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有450万户,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力达6000万人,包括被抚养人口超过1亿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目前已经可看出有以下一些特点:
(1)乡镇企业或个体户带着资金向城镇聚集,建工厂,开店铺,搞运输,办服务行业等,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全国建制市和建制镇分别由1980年末的 223个和2874个增加到1985年末的 324个和9140个。
(2)农民脱离种植业和畜牧业,进入附近城镇或到外省市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基地仍在他们世代居住的农村,在城镇滞留时间完全受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的支配,时断时续地在城乡间流动。
(3)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会出现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现有的一些小城镇会发展成为城市,经过较长的历史过程,大量农村人口将逐步演变为城市人口。
参考文章
- 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地理知识
- 城市化速率论概述经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