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antan
[外文]:Temple of Heaven
在北京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它是保存下来的封建王朝祭祀建筑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现存艺术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优秀古建筑群之一。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南北1650米,东西1725米,内墙南北1243米,东西1046米。正门在西面。内外墙的南面二角都是方角,北面二角都是圆角,以附会“天圆地方”之说(见坛)。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布置在稍偏东的南北轴线的南北两端,中央连以长359米的砖砌高甬道,通称“丹陛桥”。另在第二重墙西门内南侧有皇帝祭前斋戒时居住的斋宫,是一座城池环绕的砖砌筒壳建筑通称无梁殿(见拱券)。
圜丘每年冬至日祭天处,为汉白玉石砌的三层露天圆坛,围绕着石雕栏杆,下层径54.7米。中国古代认为天是阳性,又以奇数为“阳数”,故圜丘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等都取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以象征同天的联系。坛外有两重矮墙,外方内圆,四个正方向都有白石做的棂星门。内外墙之间有祭祀用的燎炉和望灯。
圜丘以北有皇穹宇,祭天所用“皇天上帝”牌位平时即贮于此。它是一座圆形单檐攒尖蓝琉璃瓦顶建筑,殿有八根内柱,上部挑出镏金斗栱,承圆形天花,宛如伞盖。此殿外形简洁雅致,内部构架精巧,艺术水平较高。殿外有一圈环形围墙,俗称回音壁。正面开三个蓝琉璃瓦顶的券门。圜丘和皇穹宇都有环形围墙。声波经围墙反射,可造成特殊音响效果。圜丘之东还有神厨、神库、祭器库等附属建筑。
祈年殿皇帝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的地方(见彩图),建在东西165米、南北191米、高度和丹陛桥相同的砖台上。台围以矮墙,四面设门,正中建一座直径90.9米、高约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砌圆形基座,称“祈谷坛”。坛中央建祈年殿,殿平面圆形,直径24.5米,周围十二柱,装隔扇、槛窗和蓝琉璃砖槛墙,上覆三重檐蓝琉璃瓦攒尖顶,总高约38米。殿内外圈用十二根金柱与十二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层檐。中心用四根高19.2米的龙井柱,柱间架弧形阑额,每额上立两根瓜柱,共为十二根,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据说此殿设计时以圆形平面象征天,以四龙井柱象征四季,以十二根金柱和檐柱分别象征十二月和十二时辰。此殿结构雄伟,构架精巧,室内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形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都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以表现与天相接,在设计上是很成功的。
建造经过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原称天地坛,主体是合祭天地的大祀殿,为矩形殿堂,前有门和两庑。嘉靖九年(1530)为分祀天地,在大祀殿南面建祭天的圆坛,即现在的圜丘。嘉靖十九年又在原大祀殿处建行祈谷礼的大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至此,天坛的规模形成了。清乾隆间,又改圜丘的蓝琉璃栏杆、地面砖为石制,改皇穹宇的二层檐为单层檐,改祈年殿三层檐分用蓝、黄、绿琉璃瓦为纯用蓝琉璃瓦,成为现在天坛的面貌。明代所建祈年殿于1889年毁于雷火。现殿是1890年按原式重建的。
建筑艺术成就整个天坛,只疏朗地布置少量建筑,其余空间满植翠柏。柏树林起着远隔尘氛、造成静谧环境的作用。圜丘、丹陛桥和祈年殿都高出地面,越过矮墙,可以看到树梢,衬托出建筑高出林表之上与天相接的效果。为了象征天,天坛主要建筑都是圆形,而圆形建筑简单、明确的形体,加上统一的色调,造成庄严肃穆的效果。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最富表现力的一例。
参考文章
- 天坛(TempleHeaven)中国地理
-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建筑与名胜
- 天坛座天文天体
- 天坛的概况建筑与名胜
- 天坛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带“天坛”的诗句大全(32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