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duhe Guanqu
[外文]:Indus River Irrigation System
巴基斯坦的位于东经67°~74°、北纬24°~34°范围之内的印度河下游平原上的世界大型灌区。灌区面积达1400万公顷。区内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天然降水量的地域分配极不均衡,南部较少,有些地区不足 100mm;而北部虽然较多,个别地区达2000mm以上,但季节分布不均。灌区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海拔600m左右,而西南部为滨海盐碱洼地。灌区内每年可种植两季。大春作物有水稻、棉花、烟草、甘庶、玉米等,小春作物以麦类为主。其次还有柑橘、香蕉、椰枣等果类作物。
印度河源头在喀喇昆仑山西端,其水源主要是融化的雪水,含沙量小,水质良好,宜于灌溉。但10月至次年6月河水量较小,时值小春作物需水季节,加之巴基斯坦东部河流自印度流入,为解决印、巴之间用水矛盾,196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间达成协议,进行有计划的西水东调工程(见印度河调水工程)。
印度河灌区工程的大规模兴建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横跨印度河的拦河闸及大流量引水渠道现仍在利用。近20余年来发展较快,80年代初期,灌区已建三大水库(曼格拉、杰什马和塔贝拉)、19座拦河闸(或首部枢纽)、45条引水渠及其配套建筑物;引水渠总长5.71万km,引水流量达7100m3/s,输水渠道9万余条,总长160万km。此外还有管井13万余眼。年引水能力从60年代的1021亿m3增加到80年代初的1296亿m3,枯水期引水量也增加了30%。(见彩图)
由于渠道缺乏防渗措施,农田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和排水不畅等原因,长期以来,灌溉农田面临盐碱化和渍水的威胁。1960年开始实施盐碱化控制和土壤改良计划,主要是沿印度河及其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和拉维河)两岸建立十余处控制改造区,大面积推广井排井灌,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正在试用暗管排水、施用化学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和选种耐盐抗碱作物。同时,研究渠道防渗措施,推广畦灌方法,合理用水,防治次生盐碱化。另外,又从上到下成立水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逐步推广按用水量收水费的办法。目前的排盐工程所排出的盐水仍归入灌溉水源中,并用来灌溉下游土地。当局已决定将灌、排系统分开,计划于2000年前人工开凿一条大排水河与印度河平行,将所排盐水直接送入阿拉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