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管理

生物科学2023-02-03 04:28:27百科

水利管理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

特点

(1)在控制、调节、分配天然水以适应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时,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工作的季节性很强,需要有专门的水文测报系统(见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利调度系统和相应的水利通信系统及时掌握水情、工程情况变化,进行调度指挥。

(2)水利工程,特别是坝、堤、水闸等壅水、挡水、泄水建筑物,一旦失事溃决,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灾害。因此,保证安全十分重要。

(3)水资源可以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和在一定条件下重复使用。因此,管理运行中有很大潜力可挖。

(4)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水的需求不同,常有很多矛盾,需要在运行管理中协调,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有权威的统一调度指挥。

(5)水利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需要技术科学与管理科学的知识,也需要水利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经济、法律、环境保护等)的知识。

(6)水利工程分布面广,易遭破坏,需要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进行保护管理。

任务

可分为三个方面。

水源管理

(1)防御洪水、海潮,排除积水,减免洪、涝灾害。

(2)合理控制、调节、分配水源,适时适量供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3)保护水源,防止过度取用和遭受破坏。

(4)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质,防止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域管理

(1)管理河道,保持河道宣泄能力和河势稳定,使行洪安全、航运畅通。

(2)保护湖区和水库库区调节水量的能力不降低。

(3)保持行洪区、滞洪区、分洪区、蓄洪区的设计能力。组织区内的安全建设和限制在区内任意开发建设,以保证正常使用,保证区内人身安全,减少淹没损失。

(4)调查研究各类水域的冲刷、淤积动态变化,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

(5)综合利用水域内的水面、土地资源,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工程管理

(1)通过检查、观测,经常掌握工程、设备的技术状况。

(2)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工程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完整,并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3)合理运用工程设备,充分发挥作用。

(4)正确操作闸门、阀门和各类机械、电机设备,提高效率、防止事故。

(5)进行调查研究、科学试验,不断更新改造工程设施(见水利工程管理)。

内容

根据水利管理的任务和特点,需要开展下列各方面的工作。

组织管理

根据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按照统一领导下分部门、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管理体制,划分管理范围和职责权限,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管理规则和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保证运行和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关系重大、情况复杂的河流、湖泊和关键性水利枢纽工程,由国家主管部门设置流域机构和工程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只涉及一个地区的河湖和工程,由所在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机构进行管理;集体兴办和民办公助的小型水利,一般由集体管理,并接受国家主管机关的监督指导。许多受益范围明显的防洪、排水、灌溉系统,往往成立受益户的代表会或管理委员会作为权力机构,日常工作则交由专职机构办理。

技术管理

正确实施技术管理,可保持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生产。其主要内容是:

(1)水利调度,包括防洪调度、兴利调度和排水管理。

(2)用水管理,包括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等项。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包括建立灌溉制度,改进灌水技术。

(3)对水域、水流和水利工程的检查观测,包括河道观测、库区浸没观测、泄流观测、冰情观测和水工建筑物抗震监测等各项水利工程检查观测。

(4)水利工程养护修理和设备更新改造。

(5)水质监测、水质管理。

(6)研究采用新技术和先进手段,包括水利调度优化技术、工程养护修理加固的新技术和建立水利管理自动化系统等。

经济管理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工作有:

(1)挖掘人力、水土资源和工程设备潜力,节约用水,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更多更好地供水、供电和提供其他产品及服务项目。

(2)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养护修理费用,以降低成本,延长水利工程设备使用年限。

(3)按照国家的政策、法令收水费、电费、排涝费、排污费和开展水利工程综合经营,提供各类产品和有偿服务而增加收入。

(4)改善经营管理,利用成本、 利润、 工资、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推动水利经济管理的发展。

简史

水利管理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当时巴比伦古国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已有关于堤防失修、冲毁土地,责任者要赔偿损失的规定。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防洪、灌溉和水运工程,在此时期已形成修守堤防等属于水利管理范畴的初始概念。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前251年,由于历代重视维修管理而相沿使用至今。汉代在建成一些灌溉工程后,曾有“定水令”和作均水约束等属于建立单项工程灌溉管理制度的记载。隋唐是航运灌溉等水利工程普遍发展时期。自唐代起相继出现了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水利管理法规,如唐《水部式》,宋初关于建立黄河修守制度的诏书和金代的《河防令》等。元、明、清各代也有不少水利管理成就。元代开通京杭运河全线后,由于重视维修管理,设置专职官员,统一指挥闸门启闭,解决航运、灌溉之间用水矛盾,曾维持全线通航500多年;明代为了解决浙江绍兴旱涝潮灾而兴建的三江闸,已专门设立水尺,根据水位涨落尺寸进行水利调度。以上工程效益都很显著,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上水利管理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建设发展很快,大批工程投入运行,水利管理也从凭经验管理、靠手工劳动为主的年代,开始进入科学管理的新时期。50年代中期,把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概括为:检查观测、养护修理、控制运用(即水利调度)三个方面。制定颁发了水库、水闸、河道堤防等管理通则和水利工程检查观测、养护修理等技术规范,管理规章制度逐渐完备起来。60年代加强了经营管理,开始制定征收水费办法,80年代采用了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40年来的水利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战胜了历次出现的超标准洪水,保持了黄河连续40年伏秋大汛未决口。1988年通过运行管理向全国供水总量为4986亿m3,其中:为农业供水4465亿m3,为工业供水428亿m3,为城市生活供水93亿m3。水力发电用水总量为4936亿m3,绝大部分得到综合利用。1985年水库渔业产量达295万t。

20世纪70年代,北美、西欧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一些技术先进国家,在水利管理中已经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新措施。

(1)在水情测报方面:自动化程度较高。如美国的自动测报站点约占站点总数的50%。日本的专用微波通信网,可使一级河川的情报资料,在10分钟内全部汇集到主管河川治理和防洪的建设省。

(2)在水利调度方面:先进国家对治理开发程度较高的河流,实行了按水系集中统一调度或水库群联合调度,调度系统自动化水平很高,可在中央控制站内,对同一水系的水库、水电站进行集中统一调度和自动控制,把上、下游有关雨量、水位、流量等数据自动传输到中央控制站的电子计算机中,进行实时运算,提出洪水预报和优化调度方案,并可自动开关闸门,开停水力发电机组和用无线电向下游地区发出泄洪警报。如法国罗讷河安装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使12个梯级工程实行统一调度。

(3)在大坝安全管理方面:许多国家都有专门法规,要求主管机关随时掌握工程安全情况并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和鉴定。如美国1972年通过的国家大坝安全法即为一例。大坝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已有很多改进。监测方法的总趋势是在完善单项工程监测的基础上逐步联网,走向集中监控和自动化。如西班牙1972年建成的阿塔扎尔坝和意大利1982年建成的里多拉克利坝等许多大坝的监测系统,都可在控制室内,对设在大坝廊道内的观测仪器进行遥测,有的还可以自动分析处理,印出报表或发出警报。

(4)在工程维修加固方面:各国都采用了诸如振冲加固松散坝体、坝基,高压喷射灌浆加固堤坝防渗,预应力锚索加固工程,用土工织物做反滤垫层或抢险材料,用金属喷镀技术保护金属结构等,效果都很好。

展望

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水利的需求,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工程遭受破坏、失修老化、效益衰减、用水浪费、水质污染以及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等情况,中国水利管理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法制管理,保护水源、 水域、 水利工程,巩固防洪能力、径流调节能力和供水能力。维护生态平衡,防止任意侵占水域、设置行洪障碍、破坏工程、污染水质等行为。

(2)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推行系统分析方法,优化水利调度;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先进设备,建立及时可靠的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挖掘设备潜力,扩大效益。

(3)加强用水管理,采用各种技术经济措施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和重复使用率。

(4)研究推广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改进工程检查观测、养护修理、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5)研究采用更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减轻中国较突出的河、湖、水库、海口的泥沙淤积问题。

本文标签: 水利管理  shuiliguanl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