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oulianji
[外文]:coupling agent
在塑料配混中,改善合成树脂与无机填充剂或增强材料的界面性能的一种塑料添加剂。又称表面改性剂。它在塑料加工过程中可降低合成树脂熔体的粘度,改善填充剂的分散度以提高加工性能,进而使制品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及机械、热和电性能。其用量一般为填充剂用量的0.5~2%。偶联剂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亲无机基团,可与无机填充剂或增强材料作用;另一部分是亲有机基团,可与合成树脂作用。
种类
按化学组成分为硅烷、钛酸酯、有机铬络合物和锆化合物等4大类。常用品种多属前两类。
硅烷类研究最早,应用最广,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结构的一端有能与环氧、酚醛、聚酯等类合成树脂分子反应的活性基团,如氨基、乙烯基等。另一端是与硅相连的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等)或氯原子,这些基团在水溶液或空气中水分的存在下,水解生成可与玻璃、矿物质、无机填充剂表面的羟基反应,生成反应性硅醇。因此,硅烷类偶联剂常用于硅酸盐类填充的环氧、酚醛、聚酯树脂等体系。另外,还可用于玻璃钢生产,以提高其机械强度及对潮湿环境的抵抗能力。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对合成树脂的反应具有选择性,一般,这些有机基团与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缺乏足够的反应性,因而偶联效果差。近年来,已开发了对聚烯烃有较好偶联作用的新品种硅烷偶联剂,但限于成本和其他性能,应用尚不普遍。
钛酸酯类美国肯里奇石油化学公司于1975年开发。其结构的一端可与无机填充剂界面上的自由质子反应,在无机物表面形成一有机单分子层,该分子层在压力作用下可以自由伸展和收缩,从而提高塑料的拉伸和抗冲击强度。另一端是可与合成树脂分子相互缠绕,使无机相和有机相紧密结合的长链烃基。这类偶联剂特别适用于碳酸钙、硫酸钡等非硅无机填充剂填充的聚烯烃体系。
有机铬络合物类开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由不饱和有机酸与三价铬原子形成的金属络合物,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其偶联效果良好。主要品种有甲基丙烯酸氯化铬络合物,商品名沃兰。它一端有活泼的不饱和基团,可以与合成树脂反应;另一端依靠铬原子与玻璃纤维表面的硅氧键结全。这种偶联剂的制造和应用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低,但品种单一,适用范围和偶联效果不及前述两类。
锆化合物类1983年由美国卡维东化学公司开发的新偶联剂。是含有铝酸锆的低分子量无机聚合物。在其分子的主链上有两种有机配位基团:一种可赋予偶联剂以良好的羟基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另一种可赋予偶联剂与有机物良好的反应性。锆化合物类偶联剂不仅可促进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结合,还可改善填充体系的性能,特别是能显著降低填充体系的粘度,价格低廉。目前,已商品化的有7个品种,均为液体,适用于聚烯烃、聚酯、环氧、聚酰胺、聚丙烯酸、聚氨酯等。在碳酸钙、二氧化硅、陶土、三水合氧化铝、二氧化钛等填充体系中,都有偶联和改性作用。
应用
偶联剂对不同的塑料和填充剂体系的偶联效果差异较大。例如,通常使用的三异硬脂酰基钛酸异丙酯,在用于碳酸钙填充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时能较大地提高耐冲击性,而对玻璃纤维增强的聚酯或环氧树脂,则需选用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才能较大地提高机械强度。因此,应全面考虑树脂、填充体系及主要用途,才能选定最佳的偶联剂。为了发挥已选定的偶联剂的最佳效果,还应按一定的操作条件进行填充剂的处理。通常,根据偶联剂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将其配制成水溶液或甲醇、乙醇、丙酮等的溶液,在适当的温度下与无机填充剂混合,再陆续加入其他添加剂,才能保证偶联剂在填充剂表面的均匀分布,避免添加剂之间发生干扰。钛酸酯类偶联剂应尽量避免与具有表面活性的塑料添加剂并用,以免干扰偶联反应。同时,多数钛酸酯都可不同程度地与酯类增塑剂发生酯交换反应,因此,酯类增塑剂应在偶联剂与合成树脂及填充剂充分混合并产生偶联效果后才能加入。钛酸酯类偶联剂与硅烷偶联剂并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
参考文章
- 硅烷偶联剂改性MDF水泥的水敏性研究废水治理
- 以8-羟基喹啉为偶联剂测定水中NO-2-N废水治理
- 化学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技术废水治理
- 什么是解偶联剂(uncoupler)?生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