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bi
[外文]:screen wall
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
影壁古称门屏,实物最早见于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早周遗址(见周原建筑遗址)。据先秦史料,当时天子的门屏建在门外,诸侯的建在门内。唐代史料提到影壁,出土的唐代住宅明器群中也有影壁。宋代绘画中画有在大门内外建影壁的图像。现存大量实物则是明、清两代的。
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门外两侧多用八字墙,与街对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对,在门前形成一个略宽于街道的空间;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一些巨宅甚至在大门两侧相向建过街门洞,与影壁结合,形成类似通过型小广场的空间。砖砌影壁主要可分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壁座又称下碱,一般为砖砌,考究的用磨砖砌成须弥座。壁身用磨砖做出枋柱形,中间墙面45°斜向镶砌方砖,中心和四角加砖雕花饰称“中心四岔”。有的壁身中间以吉祥语牌代替花饰。壁顶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见大木作),前二者用于宫殿、寺庙。小型住宅于门内建曲尺形屏墙,下碱以上用粉墙,墙头做花瓦顶,砌古钱等花样。有的影壁不占地面,仅在厢房山墙上作出檐和花饰,称跨山影壁。农村住宅影壁还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顶。宫殿、寺庙的影壁多用琉璃镶砌。明清宫殿、寺庙、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龙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龙壁也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