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aojia Yan
[外文]:Gaojia Dyke
洪泽湖大堤的原名。明嘉靖中始见记载,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河防一览》等书认为系东汉陈登创建,不可信)。明隆庆以前,高家堰曾兼作交通大道。隆庆六年(1572)重修。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为综合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会地区的问题,创修洪泽湖水库。以高家堰为主坝,长10878丈(其中3400丈建有排桩防浪工),高约4m,次年七月竣工。自万历八年(1580)十月起,又进行包砌石工防浪墙,第一批石工墙长3110丈,高1丈,叠砌10层,厚2层。高家堰北端明万历中顺延至运河边,清康熙中改在今淮阴县码头镇,并从此固定下来。明代的高家堰以南十多公里处原地形较高而且平坦,离城市较远。潘季驯曾利用它作开敞式溢洪道,称为天然减水坝,沿用了100年。清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到次年五月,靳辅在此处筑副坝,其溢洪作用改由人工减水坝代替,高家堰遂向南延伸至今洪泽县蒋坝镇。由于洪泽湖水库的淤积和治理的需要,高家堰及其石工墙不断加高、延长,清代石工墙厚0.8~1.2m,高7m左右,长度曾达60.1km。石工防浪挡土墙以密桩作基础,临水面以10:1的坡度逐层砌筑,胶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墙顶及吃重部位的条石皆用蝴蝶形铸铁扣勾连。石工与坝身土之间镶嵌砖柜与三合土心墙,大堤总宽 50m左右。高家堰的人工泄洪设施,明代为减水闸;清代用减水坝,口宽约60丈,长约70丈,石工墙护边,密桩铺底,糯米汁三合土作溢流面,并有进口段、溢流段、扩散段、消能段等布置;民国时期曾兴建三河闸。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家堰的大部分堤段已经改造和加固(见图),北起淮阴县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堆头村,全长67.25km,破圩前可以拦水135亿m3,破圩后最多可拦水176亿m3,是苏北防御淮河洪水的第一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