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ehanxun
[外文]:Phillip Johnson (1906~ )
美国建筑师。生于克里夫兰。早年在哈佛大学攻古典哲学时,对建筑发生浓厚兴趣。1930年毕业后,同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游历欧洲,结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任纽约现代美术馆建筑和设计部主任。1939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1943年获得建筑学位。1945年开设设计事务所。70年代同J.伯杰合作开设事务所。1978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的金质奖章。
从宣传现代派建筑到同现代派分手约翰逊旅欧归来,同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他于1932年主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1947年,他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L.密斯·范·德·罗的第一次个人建筑作品展览,同年出版他写的《密斯·范·德·罗》一书。1954年协助密斯·范·德·罗设计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当时他曾说:“现代派建筑一年比一年优美,我们建筑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1958年,西格拉姆大厦刚刚竣工,约翰逊却态度大变。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到处宣传要冲破现代主义建筑某些准则,认为建筑是艺术,强调建筑形式要力求摆脱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约翰逊写道:“沙利文说,形式应该随从功能,当然不对。形式应该遵循的是人们头脑里的思想。”他强调重视历史,要依靠传统,取得自由,获得某些处理方法。他的这些主张引起了年轻学生和一部分建筑师的共鸣。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派(见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精神领袖。
建筑创作1949年在新坎南为自己设计一幢“玻璃住宅”。这是他在写《密斯·范·德·罗》时同密斯·范·德·罗讨论全玻璃建筑的设想后设计的。住宅实际上是一个大空间,四周全是玻璃墙,外观对称,四个门布置在每道玻璃墙的正中部位。居住空间的地坪稍稍高出室外地面,空间边界用黑色的钢柱子限定,四角分明,里面有一组放在白地毯上的椅子,一组进餐桌椅,一套简单的炊事设备以及一处用厨柜分隔开的卧室。内部惟一达到天花板高度的固定构件,是一个直径约3米的砖砌圆柱体,里面布置厕所和壁炉。这一建筑使他声誉鹊起。
约翰逊50年代后期的作品,逐步从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尽管严谨精细,但往往吸取传统多而创新少,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建筑色彩。他说:“我是个传统主义者。我相信历史……我不相信建筑中的不断革命,也不力求创新。”
约翰逊同J.伯杰合作设计了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年建成。中心由四幢建筑物组成,围着一个玻璃顶中庭。最高一幢建筑51层,外墙用镜面玻璃,窗棂形成细密的纵横网格。建筑物的四角做成锯齿形的缺角,角上的玻璃互相反射光影,把窗棂和它的反影组成一幅有趣的图案。墙面垂直方向也有装饰,顶部和中部各有线脚。它避免了一般摩天楼那种光秃、简单的方盒子形式,显得挺拔有力。接着,他们设计了休斯敦的潘索尔大厦(1976年建成,见彩图)。大厦在一块方形用地上布置两座对峙、仅隔 3米的36层高塔,两者平面都是梯形,各有一个45°夹角。外墙是古铜色镜面玻璃和氧化铝窗框;一侧的外墙在第29层处作45°转折,延伸为玻璃斜顶。高塔旁剩下的两块三角形用地,也扣上45°的斜顶。大厦形象奇特,围着建筑走动,可以看到两幢高塔的镜面玻璃相互映照,出现不同的反影,产生不同的空间感。高塔的斜面、尖角、底部和顶部三角形的玻璃顶,从不同角度望去,变化万千。他们设计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的一座教堂(1980年建成),顶部和四周全是用镜面玻璃被覆盖起来的空间钢骨架。光线透过结晶状的结构骨架射入,影影绰绰。人在其间,恍若在水中荡漾。因此,这座建筑又称“水晶教堂”(见彩图)。这几幢建筑一扫他前期某些设计的因袭、折衷的风格,颇有清新气息。这是约翰逊富有成就的时期。
1978年,约翰逊和伯杰事务所设计了纽约曼哈顿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高201米,上下分成三段,花岗石墙面。基座高40米,饰以拱廊。大楼顶部是巨大的山花,没有一点功能作用,开一个圆凹口,细部异常简朴。约翰逊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生硬地加到现代化高楼上,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建筑界对这幢大楼评价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