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li laodong yu naoli laodong fenli
[外文]:separation between manual labour and mental labour
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劳动生产力发展又不甚发展的历史产物。
分离的开始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的劳动不能提供剩余产品,同一共同体内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参加生产活动,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没有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不可能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当生产力有所发展,劳动能够提供剩余产品时,于是发生了分离。这就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种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的形式,正是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7页)。从此开始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广大的奴隶、农奴、手工业者终生?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489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邮路敝氐奶辶投?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971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奴隶主、封建主及依附于他们的特权分子完全脱离生产劳动,一部分人主要是知识分子得以专门从事科学文化以及管理社会共同事务之类的脑力劳动。由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经济的基础是自然经济,社会生产依靠手工劳动,所以当时的脑力劳动没能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独立的力量。
物质生产中的分离物质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发端于资本主义协作。资本主义生产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对协作劳动的管理、监督和调节,发展成为劳动过程的必要条件。当协作规模扩大,资本家就把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人,他们以监督工作为固定的专职,摆脱了体力劳动,从而他们的劳动就具有脑力劳动的性质。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强化了由特种雇佣工人承担管理、监督和调节劳动过程这一资本职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加深并完成了物质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科学反过来成了资本家扩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加速赚钱发财的手段,成为服务于资本的、与劳动相对立的力量。科学应用于生产并与直接的生产劳动相分离,导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表现为科学技术人员和有别于资本家的生产管理人员与单纯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体力劳动者的分离。一般说来,科学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虽然执行资本的职能,但也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同样由有酬劳动和无酬的剩余劳动组成,直接参加剩余价值生产,受资本家剥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属于作为资本的生产条件与雇佣劳动相分离的范畴,它固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并为科学和知识的发展创设条件,但这些进步是通过使工人完全从属于资本,并使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受到压制来实现的,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科学应用于生产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在雇佣工人从事的体力劳动中,智力因素的比重随之增大,作用越来越重要,资本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就必然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这种对立关系,在科学与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中,表现得十分尖锐。
分离的逐步消失在社会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的分工依然存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劳动条件和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依然具有旧的社会分工的一些特点,这是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还没有达到使社会每个成员得到全面发展的程度的结果。但是,这种差别已消除了阶级对立的性质,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之间的分工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共同目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繁重的体力劳动必将逐步被机器代替,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将越来越紧密,脑力劳动将不断地扩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活动领域,成为社会劳动中愈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智力作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作用将大大加强,劳动者全面发展并在生产劳动中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所需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必将愈益充分。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差别将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