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anguo-Liangjin-Nanbeichaohuihuashilun zhushu
[外文]:works of painting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史论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此以前,中国还没有独立的绘画史论著述,某些理论见解与历史记载都散存于哲学家或文学家的著作中。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动,思想的活跃,绘画艺术进一步摆脱了经学的束缚而扩大了题材领域,重视了审美效能,提高了艺术技巧,画家队伍亦初步形成;又由于域外绘画的传入刺激了人们的思考,文人阶层更把欣赏艺术美作为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于是,绘画理论开始从相关学科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对绘画理论的研究探讨也导致了对绘画历史的重视。因此处于草创阶段的中国绘画史论著述得以产生并获得了发展。汉晋以来文艺理论批评的主张,史学家治史的方法,图书目录学的编写体例,则为这一时期绘画史论的著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促成早期的中国画论画史著述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初步确立了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著述形态;
(2)以记述画家与画史故实为内容的画史开始萌生;
(3)记录作品名目的著录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绘画史论著述虽少宏篇巨制,但极富中国特点,这些著述的作者主要是有文化的画家和文人。
《论画》
有史以来独立成篇的画论,作者顾恺之。顾恺之有3篇画论,这3篇画论被唐代张彦远收入《历代名画记》中,标题分别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与《画云台山记》。《画云台山记》实际上是为一幅山水人物画构思、构图与技法所写的一篇设计方案,它虽不属于画论性质,但却也反映了著者艺术认识的一些方面。另外两篇的名实问题及相互关系长期以来争论不决,但久已被公认为画论著述。最新的看法是:被称为《魏晋胜流画赞》与《论画》的两篇文章分属顾恺之《论画》的两个部分。第 1部分是画评,即《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第2部分是包括临摹在内的画法,即《历代名画记》中的《魏晋胜流画赞》。
《论画》计20条,第一条总述人物难画的原因,其余各条是对西晋卫协,同时代戴逵等画家人物画的评论;《魏晋胜流画赞》系一篇短文,专门论述临摹要领及有关“以形写神”等理论主张。著者的理论主张,受魏晋玄学及人物鉴赏的影响,强调传神,亦即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气质。在“形”与“神”的关系上,不忽视一定的“形”的再现,却更重视“神”的体现。为了表达人物的神态,十分重视描写眼睛,同时也充分看到捕捉人物相互关系,即所谓“悟对通神”的重要性。在发挥艺术想像力上,还提出了“迁想妙得”的卓越见解,此外关于工具材料的使用方面,也不乏有益见解。
顾恺之的《论画》,适应当时的审美需要,在总结汉魏以来人物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创作实践上升为理论认识,并用以评论近现代画家的作品,开创了中国画理论批评的先河,并保存了有关两晋绘画的文字史料。《论画》的艺术见解在千百年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绘画“传神”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顾恺之的《论画》,据研究写作于东晋太元五年(380)前后,正值著者的壮年。然而,因为历史悠久,又屡经辗转传抄,自张彦远编入《历代名画记》时已发现其“自古相传脱错”。目前流传的最早版本均是明代刻本,其文字章句,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校勘。
《画山水序》与《叙画》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宋之际。此时,随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把山水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的要求。于是,独立的山水画便开始出现了,它不仅与以形象为标记的古地图分道扬镳,而且也摆脱了仅仅作为人物背景的从属地位。随之也出现了由山水画家撰写的山水画论。这时的山水画论,一方面受到魏晋玄学崇庄老、尚自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山水诗创作的启发。顾恺之的论画主张也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来,宗炳的《画山水序》与王微的《叙画》是反映这一时期山水画理论成就的两篇重要著作。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省镇平县)人,居于湖北江陵。他精于玄理,又崇信佛教,善琴棋书画,工真草书。一生好游山水,是个不愿为官的隐士。在他的衰病余年,失去了遍游名山的条件,于是大量创作山水壁画,用以“卧游”。《画山水序》即写于他的晚年,此外,他还著有《明佛论》、《答何承天书》等。
《画山水序》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完整的山水画论。著者崇信道家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并以认识宇宙本体为归依来解释自然美的欣赏和山水画的创作。全文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自然美欣赏与山水画创作的目的都是“观道”,亦即认识宇宙的本体;
(2)“观道”便可获得精神的自由,达到“畅神”;
(3)创作山水画是为了生产自然山水美的代用品;
(4)作为代用品的山水画必需如实摹写自然:“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5)欲如实摹写自然不等于不进行艺术概括,而进行艺术概括的主要手段是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著者能从哲学高度立论,把自然美的欣赏与山水画的创作联系起来认识,从真与美的统一上认识山水画的功能,在既真实又兼顾绘画艺术表现特点上揭示山水画再现自然的重要法则,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对后代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王微,字景玄,山东临沂人。少好学,通览群书。通音乐,医学,阴阳术数,能书善画。虽曾被授予中书侍郎,赠秘书监,但亦不热衷于仕宦,大半生过着隐士生活。尤爱山水。他的《叙画》是写给颜延之的一封书信,其中有一部涉及论画,写作时间在443~453年之间。
《叙画》是一篇视山水画为独立画科并重视山水画抒情作用的山水画论。全文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绘画并非仅仅靠技术的行为,它是同“易象”一样来源于自然的伟大创造,在这一点上相同于书法;
(2)山水画的作用决不等于以形象为符号的地图,它可以克服眼见之景的局限,以有限的形体生动地表现广阔无垠的宇宙自然;
(3)充分发挥笔法的作用,取得“横变纵化“的生动效果,这是“画之致”;
(4)进一步运用神思,达到“神明降之”的境界,即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才有“画之情”。《叙画》的写作略晚于《画山水序》,如果说前者对山水自然美与山水画艺术美基本上是等量齐观的话,那末后者则注意山水画作为艺术创造的特点。在理论认识上把用于审美的山水画同只有实用价值的以形象为说明手段的地图,严格区别开来,并高度重视了山水画创作中凭借驰骋想像力的抒情特点,为中国山水画抒情特点以及“意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画品》与《续画品》
中国传统画论中分等评论的体裁创始于南朝,谢赫的《画品》(俗名《古画品录》)开其先,姚最《续画品》(俗称《续画品录》)踵其后,其后绵延不断,成为定例。南朝画品的出现,其体例既与汉魏以来按照九个品级评定和选拔人的制度有联系,其同时又与魏晋以来流行人物品评的风气密切相关。画品属于评论性质,旨在品评画家们绘画艺术成就的优劣高下,但其对象是当代和前代的画家与作品,客观上反映了画史发展概貌,故也具有很大的画史资料的价值。
谢赫是由齐入梁的南朝画家。曾在宫廷任职,善画人物、仕女、兼善品评。他的《画品》据考订成书于梁大通四年(532)之后。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是明代刻本,分两部分,第1部分为序,其中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采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第2部分为对古今画家们画艺成就的品评,共分六品,即以6个等级品评自三国曹不兴以来画家27人,因系后人辑录而成,文字上难免脱误。经用《历代名画记》对校,知原书所品评的画家,尚应有顾景秀。对于谢赫“六法”的句读与含义一直在研究中,各家看法未尽一致,但普遍认为“六法”是在顾恺之《论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系化的结果,是对以前绘画实践的全面总结,具有进步意义。谢赫提出的“六法”经唐代张彦远的阐发,对历代绘画创作与理论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最,字士会,生于梁,活动于北周和隋。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在北周任齐王宪府水曹参军,入隋,为太子门大夫,迁蜀王府司马,著有《梁后略》与《名书录》。他的《续画品》是赓续《画品》之作。其写作年代,至迟当在梁承圣元年(552)湘东王萧绎称帝之前,正当著者青年时代。《续画品》书前的序言,陈述著者对绘画及其理论研究的看法,主张“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即主张绘画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更新。对于谢赫给顾恺之以较低评价,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正文由评述谢赫《画品》成书后的20位画家,包括3位外国画家。品评的标准仍依“六法”,但不分品第,以湘东王置于首位,其对各家画艺的褒贬则体现在行文中。《续画品》的写作不仅开创了至唐不衰的续写《画品》先例,而且在评述萧贲画艺时提出的“学不为人,自娱而已”之说,也对后代产生相当影响。
《述画记》与《梁太清目》
中国最早的画史与绘画著录也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这时的画史,受传统史学重视记载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的影响,也与笔记杂著中记载故事轶闻的风气有关。形成了编录画家生平简况、擅长、作品与故事的体例特色,孙畅之《述画记》便是这样一部萌芽状态的画史。这时的著录,主要是宫廷收藏绘画的简目,是在图书目录学影响下的产物,《梁太清目》即属此类著述。
孙畅之是活动于南北朝时期的著述家,著述颇富,有《五经杂义》、《术艺略序》、《伎术录》等。《述画记》全书已佚,现代俞剑华所编的《中国画论类编》,从《历代名画记》中辑录出12条,而郦道元《水经注》中亦有2条遗文,从现知遗文考察,此书编录了战国至汉代的画史故事以及汉、魏、晋和南齐的十几名画家的小传资料,有述有评,材料繁简不一,但多采自前人史书或笔记,实际上是一部编录而成的带有绘画通史性质的著作,书中资料多被后代画史编写者辗转引用。
《梁太清目》是记载梁代太清(547~549)年间宫廷藏画的目录,该书当亦编于此时,虽原书已佚,全书面貌及著录条款不详,但从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所列画目的注释中仍可获知该书的部分内容:记载了晋宋以来27名画家的 100余幅作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处于雏形状态的绘画著录,为了解梁代绘画作品的流传以及考察晋梁间的绘画创作保存了部分文献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史论著述因时代邈远,相传脱误极多。但作为开创期的著作,不仅形成了中国画论的特点,而且在中国绘画史论的编写上粗具体例,自成格局。其理论主张,编写方法及所积累的绘画史料与绘画思想史料,都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