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engzhi Jingjixue Pipan (1857~1858 Nian Caogao)
[外文]: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Rohentwurf (1857-1858)
K.马克思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为他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一部草稿,通常称作《资本论》的第一稿。
写作和出版
马克思为了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革命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计划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著作,并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1850~1853年期间,马克思以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为典型,利用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的有利条件,阅读和收集了大量的理论资料和现实经济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写下了篇幅浩繁的《伦敦笔记》,为《草稿》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促使马克思在1857年秋立即着手撰写《草稿》的直接动因,是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草稿共有七本,长达308页。1939年和1941年用德文原文分两册先后在莫斯科公开出版,当时编者加的书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1953年,《草稿》在柏林重新出版,从此,它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草稿》第一个中译本由刘潇然翻译,1961~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分五个分册相继出版。第二个中译本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出版。
基本内容
《草稿》分三部分:《货币章》、《资本章》和《价值》。
《货币章》马克思在本章中建立了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派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货币章》是从批判蒲鲁东主义者 L.-A.达里蒙(1819~1902)的“劳动货币”理论开始的。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对商品作了科学的分析,阐明了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并着重分析了作为商品的社会关系方面的价值。对价值的实体和价值量的规定性作了科学的说明。商品作为价值是物化劳动,是物化的劳动时间,价值的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金银作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不过货币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矛盾,而是使矛盾更加普遍、更加深化了。马克思还分析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手段等重要职能,建立了他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这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但构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产生劳动二重性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是产生这种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前提条件。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式就是商品交换。普遍的商品交换是实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的唯一手段,“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3页),从而解决了劳动为什么会形成价值的问题。
《资本章》分为三篇: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构成了《草稿》的主要部分,基本上建立起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篇从分析作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即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开始,详细地阐述了劳动力商品的买和卖,第一次把“劳动”和“劳动力”两个范畴明确地加以区分开。文中指出:“资本家换得的是劳动能力,这是资本家要支付报酬的交换价值。活劳动是这种交换价值为资本家提供的使用价值,从这种使用价值产生出剩余价值,并造成交换的扬弃”(同前,第46卷下,第56页)。马克思还进一步考察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历史条件,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还首次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解决了资本的价值保存和价值增殖的相互关系,并建立起马克思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学说,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彻底地揭露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弄清了劳资间阶级对立的深刻经济根源。
本篇对资本积累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人口规律,指出:“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同前,第46卷下,第104页)。《草稿》还深入地研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剩余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科学就是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
第二篇是对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考察。本篇主要分析了:
(1)资本的生产过程过渡到流通过程;
(2)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
(3)资本的原始积累;
(4)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5)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特别是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作了深入的分析;
(6)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初步探讨。
马克思给第三篇加的标题是《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利息、利润、生产费用等等)》。属于后来《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有: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率的平均化;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4)商业资本的特点;
(5)利息和利息率等问题。但是,在这里马克思还没有对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作出明确和系统的论述,还没有提出生产价格这一范畴,没有对商业利润、利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篇还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危机理论,初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危机的可能性,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以及对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价值》这一章指出:“表现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是商品的范畴。商品本身表现为两种规定的统一”(同前,第46卷下,第411页)。这表明马克思已发现了在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找到了从商品分析入手阐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途径。
《草稿》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草稿》中对共产主义经济形态的一些基本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言,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雇佣劳动和资本本身已经是以往的各种不自由的社会生产形式的否定,而否定雇佣劳动和资本的那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本身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结果”(同前,第46卷下,第268页)。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消灭以后,生产资料则由社会成员实行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则为按比例的生产所代替,这样,社会成员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了直接的社会劳动。生产资料的公有也决定着对产品的分享。在共产主义社会,“群众的剩余劳动”仍然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根本对立这时已经消除了,剩余产品本身也表现为必要产品了(见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同前,第46卷上,第120页)。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从而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草稿》与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结构
马克思在撰写《草稿》期间,对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结构计划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充实。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计划把整部著作分为五篇。但当他即将完成《草稿》时,又决定把全书分为六个分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第一分册资本又分为四篇:资本一般、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其中第一篇资本一般又分为三章: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资本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
《草稿》的历史地位
这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创作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草稿》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一生中第二个伟大的发现,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草稿》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第一次在政治经济学上得到全面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得到充实和发展。《草稿》所得出的革命结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草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占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草稿》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是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也是一个丰富的理论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