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遗址

历史地理2023-03-22 01:16:32百科

长沙铜官窑遗址

中国唐、五代瓷窑遗址。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湘江岸边约 5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 100多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3.2米。烧创于唐代初期,衰于五代。该窑未见于史书著录。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调查中发现,1957和1959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先后调查了石渚湖北岸瓦渣坪的窑址。1974年长沙市文化局再次普查,发现石渚湖南岸和铜官镇的唐代窑址。1978和1983年,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和湖南省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长沙铜官窑突破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青瓷单色釉,开创了中国釉下彩的先河,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它的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可分为两个窑区。一是铜官镇窑区,沿江千余米,包括蔡家氹、沙湾寺和誓港 3处。另一个是石渚湖区,窑址分布在石渚湖南北两岸,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分布在觉华山、陈家坪、兰岸嘴、长坡、王田坪、石渚等处,包括17个地点。其中兰岸嘴一带的遗迹保存较好,当地俗称瓦渣坪,因此,长沙铜官窑遗迹旧称瓦渣坪窑。

窑区一带蕴藏丰富瓷土,在半边山、觉华山保存有古代开采瓷土的洞坑遗迹,在石渚湖窑区现存圆锥状窑包20余处,窑包附近大都保存有窑场遗迹。1978和1983年曾清理了 3座窑,皆为沿山坡建造的“龙窑”,其中陈家坪窑保存较完好。窑床斜坡式,长34米,宽近 4米,坡度约20度,火膛、火门以及风道、烟孔、烟道、窑床壁用土砖砌成,从第 9层砖开始起券,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残存有匣钵等窑具。

据调查和考古发掘证实,各窑场烧造的器物有区别,有的以烧造壶为主,有的以烧造碗为主,有的以烧造盘、碟为主等等,这反映在同一窑区不同窑址的生产已有所分工。窑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主要有壶、碗、盘、罐、杯、洗、灯、烛台、瓶、盒等生活用具。其次有镇纸、砚滴、笔洗、笔、砚等文房用品。另外还有造型生动的俑和大量象、羊、狮、蛙、鸡、犬、鹅、马、牛、猪等动物形玩具。窑具有匣钵、垫饼、垫环、托珠,工具有碾槽、碾轮、印花模、贴花模、罐耳范等。实用器以轮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大多是模制。俑和玩具主要为捏塑。铜官窑所出瓷器胎质细腻坚实,多灰白色,也有青灰、灰黄、酱色等。火候较高,胎外不少涂有一层粉白色衬釉。该窑釉色有青、绿、蓝、酱、黄,还有红釉和少量白釉,白中泛青,釉层较厚,下部多流滞现象。铜官窑的瓷器装饰,以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为主要特点,是瓷器装饰技术上的重大进步。这种装饰技法是用铁和铜作呈色剂,涂饰或绘画于未经烧制的瓷器胚胎上,然后再用一层釉覆盖,经焙烧使美丽的色彩从釉下显现出来。釉下彩绘用毛笔绘成, 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花草、山水和图案,还有花鸟类印花,主要饰在器物内底上。贴花主要用于壶和洗上,有花、鸟、鱼、狮、龙、蝴蝶、葡萄、花瓣、人物等。划刻见于瓶、匜、壶等器体上,有鳞片、网格和以梳篦器刻划出的莲花图案。在瓷器上墨书文字是长沙铜官窑的又一特点,多书写于器物的明处。内容多为五言民歌,其次是谚语、俗语,少数为题记、款识。在窑区中出土有元和三年(808)、开成三年(838)、大中九年(855)、大中十年(856)等纪年的窑具和器物,为窑址烧制年代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长沙铜官窑瓷器品样式多,实用美观,产品远销国内外。遗物分布于今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山东、辽宁、湖北、广东等省区,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几乎所有唐代外销瓷出土的地方都有铜官窑的瓷器。其中背水壶和贴花图案具有浓厚的中亚和西亚风格。在扬州还发现一件题有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的背水壶,说明它有专为适应销往国的需要而生产的瓷窑。

参考文章

  • 长沙铜官窑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本文标签: 长沙铜官窑遗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