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的殖民地化

历史地理2023-03-22 01:00:43百科

印度经济的殖民地化

17~20世纪中叶印度经济由封建经济转变为殖民地经济的过程。

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古代曾以恒河文化著称于世。到了近代,随着欧洲人的入侵,特别是英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印度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达190年之久。在这漫长岁月中,印度饱受了外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直接掠夺和赋税搜刮,以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形式的经济剥削,民族经济遭到摧残,经济发展缓慢而畸形,成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东印度公司的入侵和英国的占领

自15世纪末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发现之后,葡、荷、英、法等国的殖民者相继来到印度,在沿海建立据点,进行海上劫掠和掠夺性贸易。1600年、1602年、1664年,英、荷、法分别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各自的政府所授予的垄断东方贸易和军事侵略的全权。它们一方面不断扩大对印度的侵略和掠夺,一方面彼此之间进行着争夺在印度的霸权地位的激烈斗争。到17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几乎完全垄断了印度的海外贸易。经过1652~1674年间的三次英荷战争和1757~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荷兰和法国均因战败而先后退出印度,印度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的势力范围。

印度纺织品上的英国商人(16世纪)

从1600年东印度公司建立到1813年英国国会撤销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为止,是英国在印度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是印度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国家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可以1757年英国发动普拉西战役,对印度开始武装占领为界限,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从1600~1756年,是英国进行商业性掠夺阶段。掠夺的主要方式是:

(1)通过贩卖印度的土特产品、珠宝什物和丝、棉等手工制品,从中牟取暴利;

(2)借助武力胁迫,强迫印度人贵买贱卖,进行不等价交换。这时殖民者的活动还局限在沿海城市和港口,印度还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后一阶段,即从1757~1813年,英国使用武力直接占领印度领土。到19世纪初,除西北边境的旁遮普和信德外,印度境内各个公国和土邦,都先后变成了东印度公司的领地或藩邦。从而,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这一阶段,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变为公开的暴力掠夺。掠夺的主要方式是:

(1)公开的暴力抢劫。东印度公司武力所到之处,第一个行动就是抢劫当地财富,重点是洗劫宫廷国库。在普拉西战役中,单是抢劫孟加拉首府的宫廷库藏就达6000万英镑。1799年英军攻占迈索尔首府时,从王宫掳获到的珍宝价值也在 12000万卢比以上。

(2)强征赋税。最主要的是向农民征收相当于全年收成1/3至1/2的苛重田赋。东印度公司为了加强对印度农民的搜刮,在不同地区建立了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固定柴明达尔制、莱特瓦尔制、马哈尔瓦尔制和农村租佃制等。不论在哪一种土地制度下,农民遭到的剥削都空前加重。在1800—1801年度,东印度公司搜刮的田赋总额(包括各管区)达 420万英镑;到1856—1857年度,包括新占领区在内,田赋额达到1772万英镑。除田赋外,还征收各种工商贸易税。

(3)强迫农民和手工业者接受奴役性订货,低价收购,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东印度公司为了向中国贩卖鸦片,强迫印度农民种植罂粟,然后以低价向农民收购。仅鸦片收入一项就占公司收入的 1/7。马克思在揭露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残酷剥削时指出:“在整个十八世纪期间,由印度流入英国的财富,主要不是通过比较次要的贸易弄到手的,而是通过对印度的直接搜刮,通过掠夺巨额财富然后转运英国的办法弄到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73页)。英国凭借暴力对印度的残酷掠夺,在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搜刮到的财富估计达10亿英镑。遭受英国殖民者践踏的印度,被弄得一贫如洗,凋敝不堪,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英国工业资本的侵略和印度经济的殖民地化

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革命已获得巨大进展,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内已占优势地位(见英国产业革命)。作为商业资本代表的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阻碍了工业资本的对外扩张,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英国议会迫于压力,于1813年通过决议,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1834年起仅成为英国政府管理印度的代理机构。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撤销,印度成为英帝国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印度在经济上也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

英国政府代表工业资本的利益,对印度实行极不平等的殖民关税政策。英国制造品输入印度仅课征 2.5%的进口税,而印度制造品输入英国则课征高达50~70%的进口税,甚至印度商品在国内销售也要缴纳17.5%的内地税。这种政策为英国工业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使印度传统手工业遭到扼杀和摧毁。从1815~1832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总值从26000英镑增加到400万英镑,而印度输出的棉织品总值则从 130万英镑减少到不满10万英镑。到185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竟占英国该项输出总值的 1/4以上。在英国工业资本的重重打击下,印度传统的城乡手工业急剧衰落下去,古老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遭到破坏,闻名于世的印度棉织业被摧毁了。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把印度农村变成了自己的农业原料供应地。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准许英国人在印度取得土地,直接经营种植园,强迫印度农民种植棉花、黄麻、蓝靛、咖啡、橡胶、茶叶、罂粟等经济作物。据1860年的调查,在茶叶、橡胶和咖啡等种植园中的工人不下 100万人。印度的农业原料出口不断增加。1849~1858年间,羊毛出口从5.6万英镑增至38.7万英镑,黄麻从6.9万英镑增至30.3万英镑。此外,在印度农民忍饥挨饿的情况下,粮食出口也增加很快,仅谷物就从85.9万英镑增至 379万英镑。

图

英国殖民者为了加强对印度的统治,从19世纪40年代起在印度开始修筑铁路,扩大对印度的掠夺,到1857年通车长度为 288英里。从事推销英国工业品和收购农产品的英国商行和为其服务的英国银行也随之迅速建立起来,并深入到印度城乡各地。

总之,英国工业资本凭借它的军事暴力、大机器工业产品的优势、歧视性的贸易政策和各种经济工具,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把印度变成了自己的商品推销市场和农业原料附庸。印度旧的封建社会被破坏了,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因此而产生。

英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与掠夺,印度经济的进一步殖民地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英国对印度的投资迅速增加,到1910年,达4.5亿英镑,其收入每年为4000万英镑,比同期对外贸易收入2800万英镑还多1200万英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印度投资进一步增大,到1939年,资本输出成了英国进一步控制和剥削印度的重要手段。这些投资并非英国资本向印度的输出,主要是将从印度掠夺来的各种收入的一部分转为再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部分投资用在支持殖民当局对印度的军事政治控制上和铁路建设上,战后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工矿业。印度的一些重要经济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英国资本处于统治地位。英对印的投资是通过经理行进行的,经理行充当了英国垄断资本控制印度经济的有力工具。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加强了从税收上和贸易上的掠夺和剥削。高额的田赋负担,使大批农民陷于赤贫,农业荒芜,连年饥荒。1918年因饥荒和瘟疫,使1400万印度人民丧生。英国殖民者还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费转嫁到印度人民身上。1944—1945 年度,印度军费开支达 45.6亿卢比。庞大的战争支出引起了巨额财政赤字,1945年高达20亿卢比。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战期间,间接税增加一倍,直接税增加几倍,公债增加86.5%,纸币流通量增加5倍多。此外,英国还从印度掠走16亿英镑的赊欠物资,造成印度国内物资奇缺,物价飞涨,黑市投机猖獗,粮食缺乏。1943年因缺粮而遭饥饿的群众达12500万人,仅孟加拉死于饥饿者就近400万人。

英国资本势力的侵入,瓦解了印度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1851年,纳纳勃依·达瓦尔在孟买创办了第一家棉纺织厂。之后,在孟买、加尔各答、巴拉卡德等地,陆续建立了一批棉纺厂、麻纺厂、炼铁厂等。这些企业都是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投资创办的,大都对英国资本有依附性,与本国地主经济有密切联系。他们为了在英国资本重压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也组织了自己的经理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商品输入的减少,印度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战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从1918—1919年度到1938—1939年度的20年中,以印度资本为主的棉纺织厂从277家增加到415家,织机从11.61万台增加到19.91万台,纱锭从659.1万枚增加到932.6万枚,雇佣工人从30.6万人增加到44.2万人。民族资本的钢铁工业和制糖工业、黄麻工业等也有一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军事订货激增,进口工业品减少,以及国际竞争削弱,一些工业部门,如棉纺织、钢铁、电力、水泥、糖、纸,以及某些化学工业等,都获得了较大发展。战争期间符合工厂法的工厂工人数,由1939年的175万人增加到1945年的264万人。在印度民族工业中,产生了与英国资本密切勾结的买办大资产阶级,产生了塔塔、比尔拉、辛加尼亚、瓦里昌德等康采恩性质的少数垄断财团。另外,还出现了一些靠战时投机活动暴发起来的大公司,如依斯巴加尼公司、刚卡公司、詹依浦亚公司等。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控制和掠夺,造成了印度民族工业的缓慢而又片面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落和人民贫困,从而使印度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为中心内容的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和士兵暴动日益高涨。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8月15日,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但是,英国为了便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继续推行殖民主义,把印度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联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战争问题。──议会动态。──印度》;《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1。
  2. V.B.Singh,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1857—1956,Allied Publishers Private Ltd.,Bombay,etc.,1965.
本文标签: 印度经济的殖民地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