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

历史地理2023-03-22 00:57:18百科

德国社会民主党

前身是1863年在莱比锡建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和1869年在爱森纳赫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1871年德国统一后,政治形势要求消除工人运动的分裂状态。1875年5月两组织在哥达举行合并大会,宣布成立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大会通过的《哥达纲领》浸透了不少拉萨尔主义观点。K.马克思肯定两组织的联合,同时批判了《哥达纲领》中的错误。该党在F.恩格斯的帮助下,清除了K.E.杜林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影响,党员人数不断增长,1877年发展到 3.2万多人。党报党刊41种。在议会选举中获选票50多万张。对此统治阶级深感不安。1878年10月,俾斯麦政府实施反动的《社会党人法》,该党被宣布为非法,大批党员受到迫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党的领导核心迅速统一思想,将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保证了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1890年在议会选举中获 143万张选票,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迫使俾斯麦政府下台,《社会党人法》被废除。为克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重建新的组织和制定新的纲领。同年10月在哈勒代表大会上决定将社会主义工人党改为现称。次年10月,爱尔福特代表大会通过《社会民主党1891年纲领》,即《爱尔福特纲领》。它虽消除了拉萨尔主义的思想影响,比《哥达纲领》前进了一步,但仍存在着机会主义错误。恩格斯曾著文予以批判。

F.恩格斯(左4)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在第二国际苏黎世大会期间

1895年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A.倍倍尔、R.卢森堡等党的领导人曾与之进行斗争。20世纪初,党内形成 3个派别:以E.伯恩施坦为首的右派、以K.J.考茨基为首的中派和以K.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为首的左派。1910年后;中派不断向右派妥协退让。1913年P.谢德曼、F.艾伯特等右派首领实际上掌握了党的领导机关,控制了大多数党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右派领袖鼓吹护国主义,在第二国际各党中首先在议会投票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原则。从而加剧了党的分裂。1916年左派组成斯巴达克派。1917年中派成立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派于1918年成立斯巴达克同盟,领导德国革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2月在该同盟领导下建立德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勾结大资产阶级镇压德国十一月革命,并组成临时政府,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1919年1月魏玛共和国成立,艾伯特、谢德曼分别任总统、总理,对内标榜民主、反对一切专政;对外反对苏俄和第三国际。A.希特勒上台执政后,于1933年6月取缔德国社会民主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主德国,该党于1946年4月与共产党联合,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在联邦德国,于1946年5月重建德国社会民主党,K.舒马赫当选党的主席。1959年11月该党在哥德斯堡代表大会上通过党的基本纲领,宣布党信奉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共产主义政党和一切专政,要求扩大自由竞争,开放自由市场,扩大社会福利和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力,宣布该党为全民党。1966年该党参加大联合政府,W.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副总理、外交部长。1969~1982年该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勃兰特和H.施密特先后出任总理。对内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对外加强与西欧的团结和合作,缓和东西方关系。该党执政期间,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1984年该党主席勃兰特访问中国。1975、1984年施密特先后两次访问中国。党报《前进报》,党刊《新社会》。党员约32万多人(1983)。

本文标签: 德国社会民主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