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历史地理2023-03-22 00:40:34百科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中国培养话剧人才的艺术学校。原名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秋建校于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办,聘余上沅任校长。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实用人才”为办学宗旨。

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迁至长沙,翌年春再迁重庆,归属教育部领导;1939年4月,学校疏散至四川江安;翌年夏改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5年暑假,复迁回重庆北碚。1946年秋,学校回到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不久并入中央戏剧学院。

学校办学14年中,曾4度更易学制,由2年、3年、5年、直至“三、二”制(即3年高职科,2年专科)。学校录取初中毕业及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热爱话剧艺术、稍有舞台经验或具有特殊艺术才能者入学。并曾办过3期“短期夜班”,培养业余戏剧人员。在办学14年中,培养戏剧人才1000余名。

剧专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聘请戏剧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名家任课,更重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先后在该校担任教务主任及各科、部主任的有应云卫、陈治策、曹禺、应尚能、杨村彬等。先后来校任教和讲学的教师主要有田汉、马彦祥、宗白华、吴梅、赵元任、徐悲鸿、梅兰芳、程砚秋、陈白尘、叶圣陶、焦菊隐等。

课程设置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及文艺修养,特别重视表演的基本训练。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从通才中培养专才,要求一专多能。教学方法不强求一律,由任课教师自由讲授,以各显所长。表演课、排演课、技术课则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1938年秋,黄佐临、丹尼引进了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训练演员的方法,用于表演教学。1939年,张骏祥又引进了美国的艺术方法和演出体制。

实习公演是剧专十分重视的教学实践。其中分教学演出和欣赏演出两种。教学演出多采用教师编写、改译、翻译的剧本。另外,1940年后,剧专附设剧专剧团,成员大部分为剧专教师及历届学生,进行了多次公演。14年里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曹禺的《雷雨》、《日出》、《蜕变》、《家》,余上沅的《回家》,陈白尘的《魔窟》、《结婚进行曲》,陈治策的《视察专员》(根据《钦差大臣》改译),吴祖光的《凤凰城》、《风雪夜归人》,田汉的《母亲》、《阿Q正传》,洪深的《青龙潭》,梁实秋翻译的W.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杨村彬的《清宫外史》,李健吾的《以身作则》等。观摩欣赏演出则多采用世界名著和中国剧作家的新作,如《美狄亚》、《伪君子》、《悭吝人》、《玩偶之家》、《国民公敌》、《野鸭》、《大雷雨》、《万尼亚舅舅》、《女店主》、《夜店》、《钦差大臣》、《马门教授》、《天边外》及郭沫若的《孔雀胆》,石凌鹤的《黑地狱》,宋之的的《雾重庆》,夏衍的《一年间》、《水乡吟》,于伶的《女子公寓》、《杏花春雨江南》等。抗日战争期间,为宣传抗日,还编演了大量的街头剧、歌舞剧、茶馆剧、谐剧(如《流浪者之歌》、《流亡三部曲》、《反侵略》)等。解放战争时期,剧专学生编演了10多个揭露反动黑暗统治,宣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活报剧。总计14年中演出多幕剧100多出和大批独幕剧。

在学校内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斗争始终存在,虽经曲折,始终由进步力量占主导地位。多数学生倾向进步,走上革命戏剧运动的行列。不少进步学生建国后成为新中国文艺骨干,有的担任了文艺领导工作,有的成长为著名的戏剧、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专家或戏剧教育家、作家、教授。

本文标签: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