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历史地理2023-03-22 00:29:04百科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认为这是一条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路线。

总路线的形成有一个酝酿过程。1956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总结了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指出和批评了在学习外国经验中存在的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那些情况。毛泽东提出,必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经济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建设搞得多一些,快一些,好一些,省一些。不久,毛泽东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制定总路线的主要思想理论基础,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度重视并动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其基本点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缺点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没有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的,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活动,才能符合人民利益,并能经久不衰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果过份夸大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

(2)片面强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视比例协调。总路线强调的是“多、快、好、省”,实际上只突出一个“快”字。这和当时提出“大跃进”的口号是完全一致的。由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前后,正是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失误,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的时候,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虽然一度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干劲和积极性,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从1958~1960年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多种重要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挫折,以致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以恢复被破坏了的比例关系。

本文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