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angniangniangtai yizhi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县城西北约 2.5公里处。面积约12.5万平方米。1957~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 4次发掘。成年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
该遗址的房屋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有白灰面居住面,共发现6座。保存较好的一座,面积约12平方米,灶坑居中,室内遗留工具、陶器20件左右。在遗址中还发现有窖穴。墓葬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共88座。无葬具。有单人葬和合葬两种,前者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后者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小孩合葬等,葬式比较复杂。成人男女合葬墓中,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侧身屈肢,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侧身屈肢。无论哪种,从保存较完整的女性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这类合葬墓的随葬品一般较丰富,有石璧、玉璧、玉璜、绿松石珠、粗玉石片、红铜器、陶器和猪下颚骨等,个别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多件玉璧。成人男女合葬墓当属夫妻(妾)合葬,明显地反映了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境况。出土遗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等。其中的刀、锥、钻、凿、环等30件红铜器和一些铜渣,是中国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红铜器。经用光谱定性、半定量分析化学方法的检验(见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铜刀的含铜量为99.63 ~99.87%,铅、 锡、锑、 镍等元素含量的总和只占0.13~0.37%;铜锥的含铜量为99.87%,铅、锡含量总和只占0.13%,表明是一种纯铜制品。还发现有40片左右的卜骨。材料系羊、牛、猪的肩胛骨,以羊骨为主。卜骨都有明显的烧灼痕迹,但一般不钻不凿,仅少数有轻微的刮削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