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

历史地理2023-03-22 00:00:41百科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

从国民收入的产出与支出关系的角度来阐释国际收支差额的理论。“吸收”即支出,指一国居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又称国际收支支出分析法。

起源

194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墨西哥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国内预算赤字所致,降低汇率不是解决逆差的办法。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工作的J.J.波拉克当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以贬值应付投资过度》的研究报告,论证了降低汇率不能纠正由投资过度造成的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如果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国内投资规模仍继续扩大,贬值不能够使国际收支赤字消失。1950年,他的同事S.C.蒋揭示了国际贸易怎样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国内总收入的变动,并指出可从经常帐户的净余额来衡量国际贸易对国内总收入的直接影响。最早把国内总支出命名为“吸收”的,却是当时也在基金组织研究部工作的S.S.亚历山大。他在《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1952)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

主要内容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或总收入与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吸收之间的差额。以Y代表总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M和X 分别代表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与出口。国际收支可视为经常项目差额B,故有:BX-M

根据国民收入的基本核算方程式得:YC+I+G+X-M

AC+I+G,并将上式移项,则有:BY-A

A即总吸收或总支出。总收入Y小于总吸收A,表明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则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因此要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要么相对于吸收来说增加总收入,即支出转换政策,简称转换政策;要么相对于收入来说减少总吸收,即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任何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都可以从增加收入或减少吸收的角度来评价。

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起作用的。吸收分析法用下式表示贬值的效果:

公式 符号

式中ΔA是调整汇率的直接结果,表示吸收A在贬值后的变化。α; 是边际支出倾向或边际吸收倾向,指支出增加额对总收入增加额的比率,它是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投资倾向之和。(1-α;)ΔY是调整汇率后新增的国民收入中未支出部分,即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间接结果。边际吸收倾向 α;小于 1,即吸收的增加额小于收入的增加额时,国际收支才会出现盈余。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实际程度取决于它对总收入Y和总吸收A的影响以及边际吸收倾向α; 的数值。贬值对总收入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影响:

(1)闲置资源效应。如果存在闲置资源,贬值使需求从非贸易商品转向贸易商品,其效果是增加实际收入。闲置资源效应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则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 α;是否小于1。

(2)贸易条件效应。贬值使贸易条件改善还是恶化,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乘积大于还是小于其需求弹性之积。如果贸易条件改善,则实际收入增加。

(3)资源再分配效应。如果贬值前汇率定值过高,则贬值可能产生有利于收入的资源再分配效应。汇率定值过高实际上等于对非贸易商品给予补贴。如果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较低,贬值将使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移向较高的部门。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是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影响收入再分配和利率的变化。

但是,贬值只有在国内出现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能通过对收入和吸收的各种效应来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没有闲置资源去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只能采用减少支出的吸收政策。即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或两者的相互配合,减少对贸易商品的过度需求,以纠正贸易逆差,达到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的均衡。要使非贸易商品也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即内部均衡,必须同时采取吸收政策和转换政策。

评价

吸收分析法把国际收支的调节同国内经济状况联系起来,说明通过国内经济的调节可以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它同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把国际收支调节的重点放在国内需求水平而不是相对价格变动上。它不仅说明了贬值对贸易商品即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对非贸易商品价格变动及其需求的影响,而且分析了贬值对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各种影响。因此,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基础上的吸收分析法更符合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即视经常帐户的差额为国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由于吸收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各具特色,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制定解决国际收支逆差的稳定方案时,通常都在两者之间进行某些折衷:既包括将定值过高的本国货币贬值,也包括要求成员国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改善其成员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

然而,吸收分析法也有缺点。首先,它只考虑国际收支的经常帐户,忽视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吸收分析法是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当时西欧国家正在恢复经济,国内要求充分就业但在对外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上又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吸收分析法运用凯恩斯的理论提出增加总收入和减少总吸收的办法来解决各国普遍面临的国际收支问题,是适合当时政策需要的。但是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普遍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国际间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产生相当的冲击。

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吸收分析法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另外吸收分析法在政府预算支出和财政赤字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影响上,也未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参考书目
  1. R.E.Caves & H.G.Johnson ,Reɑdings in Internɑtionɑl Economics,Allen & Unwin ,London ,1968.
  2. M.G.Devries,Bɑlɑnce of Pɑyments,1945-1986:TheIMF Experience , Internɑtionɑ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C.,1987.
本文标签: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